专家称延迟退休不抢年轻人饭碗 延退或促进就业
关于延迟退休与青年就业关系的解读
在当下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中,那些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劳动力对体制内的岗位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随着决策部门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投鼠忌器”,背后最大的顾虑是对青年就业产生所谓的“挤出效应”。中央财经大学学者张川川与北京大学赵辉耀的联合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不一样的视角。
尽管社会上存在老年人与青年人“抢饭碗”的担忧,但张川川及其团队的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们利用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特征,结合人口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高年龄段人口的就业增加,实际上促进了中、青年人的就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高龄就业,中、青年人就业会增加0.59~0.82个百分点。这一结论颠覆了“挤出假说”,为延迟退休的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什么老年人就业的增加会促进青年就业呢?张川川解释道,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技能、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劳动力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一个经济体的就业岗位并非固定不变的,一种劳动力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另一种劳动力的减少。
退休人口和非退休人口在消费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退休后,个人和家庭的与工作相关的消费会显著下降,总消费减少。这种消费行为的改变会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需求。这也是延迟退休不会挤出青年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决策部门在面临是否延迟退休的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如何平衡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就业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而张川川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强调,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需要深入研究,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特别是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既保障老年人权益,又不影响青年人就业的公平政策。
延迟退休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和。我们期待更多的实证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为决策部门提供有力的参考,最终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延迟退休政策。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多元因素考量与前景展望
在当今社会,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日益热烈,其中影响就业的问题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如何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一问题,进而得出准确结论并非易事。按照部门的常规做法,单纯的回归分析也难以作为决策的直接依据。
张川川指出,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预测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就业效应变化,而关于“延迟退休是否会对年轻人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这一问题,尚需通过政策的实施后的评估来明确回答。尽管学界对延迟退休的就业效应持乐观态度,但人社部对此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他们深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学术研究复杂得多。
据接近人社部的人士透露,人社部对延迟退休可能对就业产生的短期冲击持有明确担忧。尤其是考虑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竞争情况尤为激烈,这部分岗位历来是大学生就业时的首选。如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这部分岗位的替代速度肯定会减缓,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冲击。而这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向来是最为关注的重点,这也自然成为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时必须权衡的重要因素。
胡晓义也明确表示,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面对每年大量的退休人员,虽然会对青年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更不是“退一人补一人”的模式。当前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劳动力调配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下进行。在延迟退休问题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其对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就业的影响。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持续的评估和调整,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这样,我们才能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