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吃的冰是哪里来的?民间吃冰&rd
在古代中国,夏日的“吃冰”文化可谓是别具一格,深入人心。《笑林广记》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傻女婿故事,他曾在岳父家品尝到了清凉的冰块,并偷偷带了两块回家,却不料冰块已化成了水,引发了一场令人捧腹的误会。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到了明清时期,“吃冰”已经成为人们夏季生活的一部分。
在古代,炎炎夏日里,人们对“冰”的渴求是无比强烈的。从官方到民间,冰的消耗量都是惊人的。各朝各代的皇帝都会举行“颁冰”典礼,将上好的冰块赐给大臣们。这种待遇不仅是权贵们的特权,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官员和百姓都能享受到这份清凉。
在京城,官员们领取的冰块数量是相当可观的。除了用于饮用冰酒外,权臣们还会在夏季宴会上摆放“冰山”,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据《帝京岁时记》记载,仅一家每年夏天就要领取七方冰块。那些年,京城的大小官员们都能凭“冰票”领取冰块。除了官方之外,民间也有“吃冰”的习俗。特别是唐宋年间起,原本只是权贵专享的冰块开始流传到民间。
冷饮业在古代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贵族士大夫们夏日品尝的各类“冰酪”,早已成为时尚。城市里的普通老百姓家,夏季里饮用“冰水”“冰镇酸梅汤”也成了一种习惯。每年的立夏之后,街头巷尾的小贩们就会开始售卖冰块。《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之后,北京市场上的新鲜海产品数量众多,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冰块进行保鲜,它们的价格甚至比猪肉还要便宜。
古代中国人夏季冰块的消耗量之大,甚至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明末传教士的笔记里就有对中国“冷饮”的记载。而那些从千里之外的黑龙江运到北京的大鲟鱼,也是依靠冰块冷冻一路保鲜到北京。这种冷藏保存技术后来还影响了欧洲的渔业。
那么古代夏天的冰是从哪里来的呢?除了比较“小众”的“人造冰”,主流的办法一直是“采冰”与“藏冰”。早在商周年间起,历代王朝就高度重视采冰工作,专门有负责采冰的官员和储藏冰块的冰窖。随着开凿技术和藏冰技术的进步,宋以后冰块的产量大增。采冰的技术已经相当先进,采冰时先放水“涮河”,然后用冰镩来采冰。冰窖里的冰板使得放冰时冰块能够顺利滑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古代中国人夏天的“吃冰”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冰块有着极大的需求。从赐冰、卖冰到采冰、藏冰,这一文化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内涵。在明清时期,北京的“藏冰”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单是紫禁城内的“内窖”,就藏有两万五千块冰块,足以见证京城对冰的重视与依赖。紫禁城之外,如西门外的窖藏藏有五万六千块冰块,德胜门外的地窖亦藏有三万六千块冰。而景山之外更是藏有五万七千块冰块,这些数字足以让人惊叹。这些官府的冰窖,采用琉璃瓦建造,以石灰灌浆为特色,其隔热性能无与伦比。即使在炎炎夏日,从冰窖中取出的冰块依然凉爽宜人。
这些藏冰仅仅是官府的行为,民间的“冰窖”产业同样繁荣。北京城中的许多“冰窖胡同”之名,就是当年火热的藏冰业的最好见证。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民间也纷纷涉足藏冰业,尤其在炎热的江浙地区,大量的“冰窖”“雪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用于消暑和生鲜冷藏。苏州一地在明末时已有十五六处“冰厂”,当时清军南下时因误解而差点将其全部摧毁。
这一日益壮大的藏冰业不仅让古代的夏日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惬意,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力量在生活中显现出其巨大的价值,仅仅是一块冰,就蕴含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味。在那个时候,无论是在炎热的北京城还是江南水乡,藏冰业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清凉与便利。人们在享受冰块带来的凉爽之余,也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这一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制造业、运输业等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藏冰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