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被曝光被逼献血
寒冬里的“血荒”:信任危机下的血液库存与用血难题
北京的冬季格外寒冷,而这座城市的血液中心面临的困境更是让人忧心。受一系列事件如郭美美事件、网传千袋过期血流入医院等的影响,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加之气候因素,预计今年的采血量将大幅下降,而京城多家大医院的手术用血也面临短缺的困境。这一关乎生命安危的“血荒”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去年12月28日,市血液中心宣布将开展一系列动员活动,包括进企事业单位宣传号召无偿献血、献血车定期进高校等。这些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现状令人堪忧。在首都献血服务网上,血库库存情况显示红细胞库存A、B、O、AB型血均处于紧急状态。张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患者因血库告急而面临手术延期的困境。临近春节,手术需求量大增,但血液供不应求的窘境愈发严峻。多家三级医院表示,“缺血”情况已经持续多年,包括胸部、脏器等大手术多需患者家属“互助献血”。
除了信任危机,对无偿献血的误解、返血报销政策的复杂性以及全民献血未普及也是导致血荒的积弊之处。目前,街头血液采集“跟不上趟”,团体无偿献血动力不足,血液采集渠道过于单一。尽管有采血车定期进高校的计划,但如何调动全民参与献血的积极性仍是难题。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献血率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业内人士认为,从有偿到无偿献血的过渡转型中,献血和用血观念均需改进。目前,本市九成以上的无偿献血来自街头流动采血点,而团体无偿献血是本市无偿献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所占比例不足10%。
除此之外,合理用血行为也亟待规范。一方面要提高献血率,另一方面也要规范临床用血行为。只有实现“开源节流”,才能保障本市血液库存稳定、临床用血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优化献血服务流程外,还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层次思考。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考评优先机制,让团体无偿献血得到更大的发展。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临床用血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血荒”问题,保障广大患者的用血需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主任李碧娟透露,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严重,在一些省市级综合性医院中,过度输注红细胞、滥用血浆等问题频发。对此,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指出,血液供应与临床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其中部分原因在于采血量下降以及输血标准和剂量掌握对医生是个考验。为此,医院需采取综合措施,如将单病种用血量纳入病房绩效考核和评优指标等,以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献血者和用血者的体验也存在诸多问题。献血流程繁琐、报销手续复杂等问题让一些献血者望而却步。朱先生表示,尽管他在多个城市献过血,但家人在需要用血时仍面临诸多困难。公众对于无偿献血有偿使用的认知误区也亟待解决。许多人误以为血液采集、保存、检测等环节的成本费是他们用血时需要支付的费用,实际上并非如此。公众对献血存在一些知识误区,比如担心献血会导致发胖或身体不适等,这也影响了人们献血的积极性。
关于献血的认识误区,调查数据进一步揭示出公众的真实想法。在千余名投票者中,超过半数的人从未献过血,部分人一年或更长时间才献一次血。其中一些人担心献的血没有真正帮助到需要的人,选择将血捐给身边的人;部分人则由于献血安全、用途等问题明确表示不愿献血;还有一部分人献血是出于单位或学校的要求。这些认知误区和疑虑都需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来消除。
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献血工作的推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需要通过提高公众对献血和血液知识的了解,优化献血流程和服务,以及制定更为统一的献血奖励和用血报销标准等措施,来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献血,同时确保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和高效性。这不仅是医疗工作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血液供应与临床需求之间的矛盾,让宝贵的血液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