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成瘾的可怕之处在哪

健康快乐 2025-04-16 03:36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曾有人谈及“性成瘾”,对此,我的第一反应平淡如水,时至今日亦是如此。在我看来,“性成瘾”一词与那些宣扬“手淫有害、有罪”、“守贞”的言论并无太大区别,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罢了。尽管这个话题属于性社会学范畴,我本无意涉足其中,毕竟关注它本身就意味着强化了它的存在。彭晓辉教授的博文《关于“性成瘾”的讨论》引发了我的深思。回想起我所遇到的来访者,面对这样的言论和抱怨,我意识到这种话题背后的复杂性远非表面的言语现象所能涵盖。它不仅可能对某些易受暗示的个人产生负面影响,更可能对那些已经深受性强迫思维困扰的人造成额外的困扰。近期也有媒体就此话题向我询问意见,基于性治疗所遵循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我决定对此发表一些看法。

对于“性成瘾”这个词的背后观点,我持反对态度。这个词的出现和传播似乎是对现代人智商和思维能力的某种嘲讽。判断一个词是否成为一个概念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或复杂的逻辑。对于“成瘾”,我首先联想到的是烟瘾、酒瘾等,这些术语被称为“物质依赖”,这是容易理解的。在这些例子中,最明显的特征是这些物质会对人造成明确的生理损害。那么性行为呢?是否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基于我有限的医学知识,只有在某些严重的生理疾病情况下,性行为才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性行为对人类的健康有害,那么人类恐怕早已不存在于世间了。

有人可能会提到过度的性行为对身体有害。那么如何定义“过度”?是以性行为的频率来衡量吗?我所了解的那些声称自己频繁自慰的男性,实际上自慰的频率并不高,一周两次或更少。显然,强迫思虑已经不是自慰行为本身所引发的问题。

我曾经遇到一个母亲,她病态地纠结于这个问题。她咨询了儿子的老师,得到的建议是“适当,不要过度”,于是她反复追问何为正确的自慰方式。当我问及这个问题对她的意义时,她透露年轻时的一次自慰经历让她觉得自己变得“”。她和儿子的关系已经糟糕透顶。这位母亲的症状形成有其特定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原因,需要专业的帮助。但她所反复思考的问题仍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临床意义上,“成瘾”的第二个特征是当事人既不接受自己的成瘾行为又无法自控,即表现出反强迫的症状。正如彭教授博客中引用的著名德国性学家欧文黑伯的话:“(‘性成瘾’这一术语)阻碍人们洞悉各种性行为的原因和动机。”例如,我曾经遇到的一位当事人,她的性生理反应和夫妻生活频率已经高于一般人,但她出于夫妻关系的原因愿意寻求性治疗。相反,那些将出轨伴侣称为“性成瘾”的人可能自己的性欲并不高涨。那些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性成瘾”标签的人,或许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是无法接受可能的生理病痛或健康威胁吗?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性冲动、享受性满足后的快乐、与自己重要的人的关系、或是自己的性行为不被某些反性的社会群体接受?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更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更深入的思考。毕竟,“性”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它。你是否从未深入思考过自己内心的冲突,为何无法接纳自我,甚至因此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早已忘却了最初焦虑的源头?

正如尊师马晓年所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而非他人。”当我们因为内心的痛苦而寻求帮助时,就应该得到关怀与支持。如同自我适应不良的同性恋者一样,虽然同性恋已不再是社会的禁忌话题,我们“帮助”也并不意味着要刻意改变个体的性取向。在这个崇尚人性、尊重自由选择的多元社会里,性治疗机构更是致力于帮助那些因性困扰而寻求帮助的人们。

性行为或性欲旺盛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个体难以在认知、情绪和意志力方面达到对自身性行为的整合与协调。我所理解的性治疗,关注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而非简单的症状表现。我们要从个体纵向成长和横向的社会环境这两个角度,去全面理解他们的性困扰。这其中包含着对他们为何关注“性成瘾”、“手淫有害”等话题的深入理解。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实现生理、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内心的和谐统一,让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实现独特的个人存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疗,更是一种关怀与理解。让我们共同,共同前行,在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和独特性的帮助他们走出性困扰的迷雾,找回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这是一个关于接纳自我、关于心灵成长的旅程,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

上一篇:乙肝症状 自测自己有没有得乙肝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