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外国食品口感好归功食品添加剂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毒奶粉、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等问题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恐慌和误解。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挺身而出,指出食品添加剂不应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替罪羊”。
随着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华美食再次成为了人们的焦点。在我们享受美食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毒奶粉、瘦肉精猪肉等事件的频繁曝光,让食品添加剂成为了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了公众的心理恐慌。那么,食品添加剂到底在食品和食品安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如何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呢?
孙宝国教授作为重量级“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他强调,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并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被不法商家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并不能作为食品着色剂、防腐剂等使用,而是属于化工染色剂、水泥塑料增光增色剂等范畴。
那么,生活中哪些才是食品添加剂呢?孙教授表示,因为食品添加剂事关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各国的食品安全法规都有着严格的界定和审批。比如可乐里的焦糖色、啤酒里的二氧化碳、黄酒中的某些添加剂等。就连我们日常食用的面包、豆腐、油条等食品中也含有膨松剂、卤水(氯化镁)、明矾或小苏打等食品添加剂。
孙教授指出,虽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才是关键。他在上海遇到的一家餐馆自称做的菜肴不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孙教授表示怀疑。他认为,即使在家自己做饭,也很难完全避开食品添加剂,因为油、盐、酱、醋等调味料中也可能含有抗氧化剂、防腐剂等各种添加剂。
孙教授还提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技术、监控力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美国和日本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和使用方面就更为成熟。美国每年还会新增多种食品添加剂品种。
孙教授表示,要想让食品口感更好,食品添加剂功不可没。我们也要正确使用和监管食品添加剂,以确保食品安全。回到原始社会爬树摘野果充饥的生活方式或许能完全避开食品添加剂,但并非现实的选择。我们应该正视食品添加剂的存在,做好、用好食品添加剂,确保我们的饮食健康。食品添加剂的秘密:国外进口食品为何更美味?
当品尝着进口食品时,你是否曾疑惑为何这些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如此出色,而相比之下国产食品的口感似乎略显粗糙?背后的秘密或许与食品添加剂有关。在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与一些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和调制水平上。长期以来,"食品添加剂不能要"的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速度。
今年,卫生部进行公众意见征集,决定淘汰包括馒头增白剂等在内的38种不必要的食品添加剂。虽然淘汰旧的不必要食品添加剂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地拒绝新的食品添加剂,也并非明智之举。食品添加剂,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合法地使用。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能保证食品的安全,还能推动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我们不应盲目抵制食品添加剂。
我们需要的,是对食品添加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真正罪魁祸首是非法添加物,而非食品添加剂本身。食品添加剂在改善食品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食品添加剂,我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今天如此丰富多样的食品种类。作为消费者,我们无需记住每一种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而应该达成的共识是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够使食品工业不断进步,改善我们的饮食体验。
目前,中国正在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超过2500种,其中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国外。我们期待在未来,中国能在食品添加剂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不再被国外主导,而是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者。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