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官员解读医院为啥要上医责险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新文件,要求全国三级医院在两年内全部参保医疗责任险。这一决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那么,为何医院需要购买医责险呢?对此,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进行了解答。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家卫计委联合了司法部、财政部、中国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共同推出了相关措施。其中,要求公立医疗机构购买医疗责任险,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购买医责险,患方可以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医院也能借此提升服务质量,有效缓解医患纠纷。
那么,医责险具体有哪些作用呢?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医责险可以为患方提供及时的经济补偿。医院通过购买医责险,可以转移风险,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医责险还能帮助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理和赔付机制,将医疗纠纷处理从医疗机构内部转移到外部,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
关于医责险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医疗机构参保率低是一个突出问题。保险条款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各地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医疗责任保险、医疗风险互助金和医疗意外险。
自2000年以来,山西、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开始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到2013年,已有6000多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加了医疗责任保险,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数的60%。尽管如此,医疗机构参保率仍然偏低,保险条款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卫计委等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强宣传,提高医疗机构对医责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完善保险条款,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还在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将医疗纠纷处理从医疗机构内部转移到外部,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
医责险对于医院和患者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保障。通过购买医责险,医院可以转移风险,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患者则可以获得及时的经济补偿,缓解医疗纠纷带来的压力。未来,卫计委等部门将继续加强医责险的推广和完善工作,为医院和患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医疗机构对参与医疗责任保险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保险覆盖面有限,参保率低。这一现象使得保险无法发挥“大数法则”的优势,降低了风险分散的效果。医疗责任保险险种的设计存在缺陷。由于医疗责任保险起步晚,缺乏既懂医学又懂保险精算的专业人才,导致保险费率的测算不精确,保险条款的设计也有待完善。保险公司在开展医疗责任保险工作时,服务不到位、理赔手续繁杂等问题也制约了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推广医责险成为了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将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纳入“平安医院”考核体系,将其视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核体系的建立,提高医疗机构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扩大医疗责任保险的覆盖面是关键。各类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应实现应保尽保。到2015年底前,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达到100%,二级公立医院参保率也应达到90%以上。积极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保,共同分担风险。
进一步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合同和条款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引进和培养既懂医学又懂保险精算的专业技术人才,科学合理厘定医疗责任保险费率。根据医疗机构的风险状况及特点,适时进行保费浮动调整,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满足医疗机构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需求。
简化理赔程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是推广医责险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应提供便捷高效的理赔服务,让医疗机构和患者都能感受到保险的价值和便利性。
我们还要加强人民调解和保险赔偿的衔接。保险机构应提早、全程介入医疗纠纷处理工作,多渠道调处医疗纠纷,形成医疗纠纷调解和保险理赔互为补充的局面。健全调赔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第三方调解机构的沟通,共同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能够推动医疗责任保险的健康发展,为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