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和中电垄断案成立或可使网费降低两三成
近期国家发改委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展开反垄断调查,初步查明两公司在互联网接入市场上涉嫌价格垄断。一旦事实确凿,两公司将面临数亿至数十亿元的罚款。
此消息一出,市场反响强烈。昨日午后,中国联通A、H股股价突然下跌,跌幅一度超过6%。中国电信H股也出现跳水,股价由涨转跌,跌幅达3.5%。
对于调查进展,电信公司表示一贯依法经营宽带业务,并全力配合相关监管机构的调查。联通公司则提供了2010年度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出租带宽业务的相关信息。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接到了相关举报,并启动了对此次价格垄断案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两公司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是否存在利用市场支配地位阻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等行为。如果最终确认涉嫌价格垄断,两公司将面临巨额罚款。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副局长李青表示,目前两公司在互联网接入市场上占有2/3以上的市场份额,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这种市场支配地位被用来实施价格歧视,对于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竞争对手收取高价,而对于没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则给出优惠价格。这不仅影响了网民的上网速度,还提高了上网成本。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直连宽带仅占两公司拥有国际出口宽带的24.3%,且两公司互联时延和丢包率均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表明两公司未实现充分互联互通。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阻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此次调查的导火线是部分企业机构针对2010年下半年的“断网事件”进行举报。由于宽带接入的双轨价差,弱势运营商通过“流量穿透”绕过中国电信的价格门槛,以较低价格接入电信骨干网。中国电信的一项内部规定引发行业内震荡,引发大量用户投诉和退网事件。
对于如何打破这种垄断局面,电信专家项立刚表示,应该引入竞争机制,指导运营商打破天然的垄断权力。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接入市场的管制,确保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此次反垄断调查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才能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让广大网民享受到更优质、更便宜的上网服务。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阚凯力教授提出了一项打破目前互联网接入市场“双雄垄断”局面的策略。他建议通过三项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将互联网接入市场的骨干运营商数量从目前的两家增加到四家,包括中国移动和广电,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这样一来,不同运营商间的竞争将促使市场更为活跃和多元。
二、增加全国一级干线网的互联互通点。这将提高网络互联的效率,减少不同网络间的瓶颈,从而增强整个互联网接入市场的稳定性和速度。
三、放开“穿透流量”,调整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关系,强制规定批发价不得高于零售价。这一措施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止运营商通过不合理的价格策略进行不正当竞争。
针对这次反垄断调查,有观点认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利用其在互联网接入市场的支配地位,对竞争对手实施差别定价策略。两大运营商设“黑白名单”的背后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工信部规定,运营商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需要用户上网产生网间流量时,其他运营商需要向它们支付费用。这一规定为运营商的垄断行为提供了土壤。在实际操作中,两大运营商通过设立“黑白名单”进行差别定价,抬高竞争对手的带宽接入成本。
尽管作为主导运营商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间的互联互通无需结算,但消费者在使用其宽时仍需支付高昂费用。以北京市为例,多家宽带运营商的收费标准显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资费明显高于其他运营商。
专家指出,如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调查属实,并在互联网接入市场再增加两家主导运营商,那么这种“四分天下”的格局将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消费者的上网成本将会降低,而且宽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充分。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如果我国宽带接入市场能够形成有效竞争,未来五年可以促使上网价格下降27%至38%,为消费者节约上网费用达百亿至数百亿元。这将极大地改善消费者的上网体验,推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