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发型中暗藏何种秘密 竟然有的是歪髻
秦兵马俑中的一部分武士俑,头上盘有一种独特的发髻,它偏向头顶一侧,与历朝历代汉人的装束习惯大相径庭。这一独特的发型引起了本书作者的注意,并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记录,推测这种梳“歪髻”的兵马俑可能与我国南方的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传,秦昭王的母亲芈氏(秦宣)正是楚人,因此这种兵马俑可能是她主政时期的产物。
在古老的秦文化中,人们对头部的装束一直高度重视,遵循着俭朴、反对奢华的原则。秦兵马俑头顶一侧的歪髻却是一种典型的奇装。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面具艺人会将古代先人塑造成头梳歪髻的形象,表现出一种丑角的特点。尽管我们不能断定梳歪髻的人群真的属于丑类,但这种独特的发型确实反映了他们与汉人之间的某些风俗习惯上的重大差异。这种奇特的发型在几千年的汉文化发展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痕迹。
经过深入研究,研究者在一本名为《皇清职贡图》的书籍中找到了线索。“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书中明确记载了土人的这种独特发型。这里的土人指的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头顶偏于一侧的歪髻的真正源头应该是汉民族之外的土人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换句话说,要探寻秦兵马俑歪髻的根源,就需要关注土人或与土人有关联的人群。
有了这个方向,研究者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关于歪髻的线索。他们从《贵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镇远等地的苗民有梳偏髻的习俗。在吴家萃的《服饰》一书中,也有关于贵州“歪梳苗”人梳歪髻的文字和图形资料。看来歪髻的发源地很可能就在这里。
进一步的研究在《楚文化考古大事记》一书中找到了证据,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中,墓主人梳有偏髻的材料被详细记录。在湖南罗子国芈人的墓葬以及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的陶俑中,也发现了梳偏髻的现象。这些证据表明,歪髻或偏髻在楚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些独特的发型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苗人推向楚人,由楚人推向楚地,最终由楚地推向四方。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男性玉人以及出土于咸阳遗址的玉人头上也梳着偏髻,这证明了歪髻、偏髻在秦都咸阳也曾出现过。从阿房宫“北司”遗址发现的带有“芈”字铭文的证据来看,头顶梳有歪髻、偏髻与楚地的习俗密切相关。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楚地少数民族的主体是三苗的遗裔,其中的芈族一直是楚人的构成核心。这一独特的发型传统无疑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楚人的独特风采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芈氏,这位秦始皇的爱妃,她的出身背景与常人截然不同。她来自楚地,亦是秦昭王的生母。《汉书》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片段,阿房宫是由秦惠文王着手兴建的,然而未竟大业便离世。在那之后,芈氏以其非凡的政治手腕,执掌朝政长达四十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的影响力深入,几乎重塑了整个秦国的面貌。
历史的痕迹总会在不经意间显露,阿房宫工程正是她的杰作之一。这一伟大的建筑遗产不仅见证了秦惠文王的雄心壮志,也反映了芈氏对国家的热爱和决心。她的主导续建工程,让阿房宫成为了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部壮丽史诗。而大量王室玉器的出土和独特的楚苗式样玉人,则进一步为阿房宫工程的起源提供了实证。那些玉人梳着独特的“歪髻、偏髻”,不仅彰显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似乎在诉说着芈氏在阿房宫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秦俑坑的发现也为研究芈氏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些秦俑身上的“歪髻、偏髻”造型,或许正是楚文化在秦朝宫廷中的体现。它们与阿房宫的关联,进一步印证了芈氏在秦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她的影响力不仅渗透到了国家级的建筑项目中,更深入到宫廷文化的方方面面。她的智慧和影响力贯穿了整个秦朝历史的长河,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值得探寻的历史谜团。
芈氏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是秦始皇的宠妃,更是楚国文化的传播者和秦国的掌权者。她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秦朝的历史画卷,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值得研究的课题。无论是阿房宫的续建还是秦俑坑的设计,背后都有着她的身影和痕迹。她的故事与秦始皇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