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家四口人先后捐遗体

生活知识 2025-04-19 12:41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这是一个充满奉献精神的家庭,他们的感人故事令人动容。在广州志愿捐献遗体办法出台后,李侬斌成为了首位志愿捐献遗体的勇士。她不仅是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更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医疗事业的热血人士。她的精神感染了整个家庭,使得这个四口之家全部参与到遗体捐献的崇高事业中。

李侬斌,一个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的女护士长,总是忙碌于工作岗位,甚至病倒时仍坚守职责。她不幸患上肺癌晚期,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想到的是如何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她写下志愿捐献遗体的遗书,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用于医学研究,她的能够移植给需要的人。2001年4月7日,她离世后,她的遗愿得以实现。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尚未散去,李侬斌的父母便决定追随女儿的脚步,签下捐献遗体的申请书。两位老人在承受丧女之痛后,仍然心系社会,愿意将自身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个家庭的儿子李丁文也在家人精神的感召下,于2011年签下了捐献遗体的申请。他说,“我的父母、姐姐都捐献了遗体,我要和我的家人在一起。”这种家庭式的奉献,让人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深爱意。

李侬斌是广州首个志愿捐献遗体的人,她在生前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事业中,病故后获得了“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的称号。她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人,包括她的世交、暨南大学退休教授李胜利。他说:“我和这家人相识几十年了,他们的精神太可贵了。”

这个家庭的故事传递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社会的深深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奉献之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革命家庭的传承:从李梓高到李丁文的遗体捐献之路

李侬斌的侄子李历之深情地回忆:“我的爷爷奶奶是革命的老前辈,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的姑妈。姑妈在投身社会后,也如同爷爷奶奶一样,展现出勤奋与坚韧的品质。”而这种精神,在李梓高一家得到了更为深刻的体现。

李梓高的故事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位革命者于1935年从台山老家来到广州,进入电力公司工作,并于两年后正式加入中国的大家庭。之后,他辗转至广西,在一所中学任教并从事地下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苏健,两人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

新中国成立前,李梓高和苏健重返广州电厂,为保护电力设施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李梓高担任广东航运设计院的党委书记,苏健则是交通运输局的工会主席,两人都享受着副厅级待遇。

2007年,苏健以87岁高龄离世。她留下遗愿:死后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用于医学解剖研究。四年后,李梓高以98岁高龄离世,他同样选择捐献遗体。两位老人的遗体被直接送往医院的解剖中心进行研究使用。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家人。李梓高的儿子李丁文(李历之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他深受母亲的影响,继续资助山区的学生读书。当他自己患上癌症后,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捐献遗体申请书。尽管妻儿曾对此有所犹豫,但李丁文坚定地说:“我的父母、姐姐都捐献了遗体,我要和家人在一起。”最终,他在妻儿帮助下补办了捐献遗体申请书并郑重签字。

李丁文的遗愿是将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教学。2011年9月,年仅54岁的李丁文离世,他和家人的名字被刻在了中华永久墓园的墓碑上。这块墓碑上镌刻的都是志愿捐献遗体的荣誉市民的名字。

这是一个充满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家庭,他们的举动是对生命最高尚的致敬。他们的精神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家人,也感动了更多的人。这种精神传承,是对社会、对医学事业最宝贵的贡献。阅读广州日报的更多新闻,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这种精神的深远影响。

上一篇:镊子盗rd打飞的奔上海 7小时扒8部手机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