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门诊“只开药不开导”几乎成常态

生活知识 2025-04-19 01:34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新修订的《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心理咨询在门诊中的罕见现象却引发了广泛关注。

走进各大医院的心理门诊,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许多医生更倾向于直接为患者开药。在繁忙的门诊中,医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他们往往无法充分进行心理咨询。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让我们关注一个典型的案例:刘璐,一位高二的学生,她在河南的综合性医院郑州医院求医。她描述了自己在医院的经历:医生快速诊断后,便直接为她开具药物。尽管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她的病情,但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

后来,刘璐来到北京的一家知名医院就诊。这次,医生除了开药,还建议她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医生为她推荐了一家社会上的心理俱乐部,那里的负责人竟然是医院神经科的医生。刘璐在这里接受了持续的心理咨询,效果良好。

这只是个别案例。在大多数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医生只开药不咨询几乎成为常态。据一家大医院咨询台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周只有一天有专家出诊心理咨询,而且每名患者获得的咨询时间仅20分钟左右。一位大学教师表示,心理科医生通常10分钟内就能解决问题,解决办法大多是开药。

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心理科医生每天需要接待大量患者,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咨询。医生的待遇相对较低,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的开药治疗而不是耗时费力的心理咨询。更令人尴尬的是,一些医生反映,即使他们愿意与患者深入交流而不开药,患者也可能会产生误解,认为医生仅仅通过谈话就能收费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社会上的心理咨询费用远高于医院内的费用。一些医生更愿意到社会机构兼职做心理咨询,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据了解,社会机构里的心理咨询师每小时的咨询费高达300元至500元,甚至更高。

医院心理咨询的困境并非单一原因所导致。为了提高心理咨询的普及率和质量,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医生的待遇、增加心理咨询的时间、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公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心理疏导与治疗:心理疾病的双重武器

在心理疾病的战场上,药物治疗与心理疏导是两大主要武器。近日,记者深入了解到,对于心理疾病患者而言,心理疏导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效果甚至能与药物治疗平分秋色。

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透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他强调,心理科医生不应过分依赖药物治疗,而应更多地回归心理疏导、咨询的本质。他指出,心理疏导在治疗心理疾病中的作用可以达到40%至5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对于许多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

一般患者接受心理疏导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通常持续大约三个小时。多数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多次疏导,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医院与社会心理机构也应加强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治疗服务。面对现实困境,国家政策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方便患者看病,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得专业的医疗与心理卫生服务。

关于心理疏导的规范性问题也备受关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李占江就《精神卫生法》的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明确指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所谓的“心理咨询诊所”,这些机构实际上是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而非卫生行政部门,因此并不符合医疗机构的定义。在这些机构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员,其行为已经违反了《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

对于国家卫计委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建议,李占江指出,即使在多点执业场所确定为医疗机构的前提下,心理治疗师也必须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内进行多点执业,否则就是违规行为。

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治疗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为了患者的健康与福祉,我们应更加重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同时确保其在规范、专业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战胜心理疾病的挑战,为人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上一篇:眼干和视物模糊要警惕风湿免疫病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