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三分毒”你了解几分?
近日,关于老牌中药含有朱砂等有毒成分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让不少市民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医体系与西医有所不同,对药物的毒性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应用。
自古以来,我国中医就有“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的原则。附子这一药材,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均认为其“有毒”或“有大毒”。《神农本草经》更是将其列为具有“多毒,不可久服”的下品药物。现代研究也证实,附子含有等多种毒性成分。
正是这些所谓的“有毒”药材,在某些情况下却能成为救命良药。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李可就善用附子,将其从“毒”转为治病之药。例如,他曾成功救治了一名危重患者,通过逐步增加附子的剂量,最终使病情得到缓解。
中医对药物的毒性早有深入认识,《中国药典》2010版就收录了常用中药材和饮片,其中包括有毒中药73种,大毒性品种10种。中医推崇“以毒攻毒”的理论,利用有材治疗顽固疾病。唐代王冰也强调“辟邪安正,唯毒乃能”。明代名医张景岳更是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王承德指出,有毒中药往往具有独特疗效,其毒性成分正是药效成分。、附子、麝香等药物能力挽狂澜,攻克顽疾。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有毒的药,越能发挥药效,甚至可以说是好药。
在中医理论中,“毒”性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即利用药物的特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治疗疾病的实质是祛除致病因素,调整人体机能。根据药物的药性程度,医生会根据需要决定方药的轻重。特别是作用猛烈的药物,使用时更要恰到好处,以除病而不伤正为度。
王承德还强调了正确认识中药毒性的重要性。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通过炮制或配伍来减轻或消除。辨证用药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毒性。如果不辨证用药,即使是无毒的中药也可能产生毒副反应。
为了减毒增效,中药临床使用一般采取三种方法。一是炮制减毒,通过特殊的炮制工艺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二是中药配伍减毒,通过多种药物的联合作用实现减毒增效;三是有毒中药按处方药管理,确保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的毒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就能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对于中药的安全性,我们应该有全面的了解,既不过度恐慌,也不盲目滥用。马钱子以其独特的祛风定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在中医药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药材在未经炮制前,含有的生物碱含量最高,毒性也随之最大。经过砂烫和油炸炮制后,其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下降7.9%和8.4%,毒性也随之降低了48.5%和52.2%。这一变化凸显了中药炮制的规范流程对于药效及安全性的重要性。
王承德指出,对于有毒的中药,炮制的过程不仅可以减少有毒成分的含量,更可以通过破坏或改变其化学结构、与特定的炮制辅料产生解毒作用、破坏共存酶的活力等方式,达到解毒、减毒、制毒和增效的效果。
在中医药的配伍中,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通过恰当的配伍来减轻或消除。中药方剂由多味中药组成,每一味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属性,它们之间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生克制化”,旨在增强药效、制约毒性,从而实现最佳疗效和最安全的治疗。
王承德还提到,一些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其毒性远低于附子单用。而十枣汤中的大枣能够缓和甘遂、大戟、芫花的毒性。这再次强调了毒性中药在应用中应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提倡“若有毒宜制”,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来减轻其毒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柳长华研究员也指出,毒性的中药不会单独使用,它们总是与其他药物配伍,以确保复方药在发挥总体疗效的将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性降到最低。这也是中医历代医家应用有毒中药的可靠经验之一。合理久煎是另一种减毒存效的方法,通过长时间煎煮,有毒成分会被挥发或水解而降低,而有效成分仍得以保留,发挥其治疗效用。例如,细辛在煎煮30分钟后,其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会大大下降,而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仍存在于煎汁中。这样的处理不仅保证了药效,更确保了用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