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医保卡不同的待遇,何解?
医保,如同生活中的一把保护伞,为我们减轻了诸多经济负担,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近期一些病患反映,在部分大医院使用医保卡时遭遇了尴尬。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医院服务态度的差异,为何同样的医保卡会遭遇不同的待遇呢?
一方面,是“吃紧”与“紧吃”的矛盾。北京杨女士的丈夫因医院以“医保额度已用完”为由拒收而未能及时得到治疗。类似的案例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医院动员治疗中的病人提前出院,等待医保额度重新开放后再进行治疗。济南市社保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有高达270名医保病人因此被拒收。这其中,病情严重或医疗费用较高的病人更容易遭到拒绝。因为医保部门对医院的费用有考核,如果病人费用超出预期,医院为避免超支往往会选择拒收。
医院的反映揭示了问题的另一面:公共财政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迫使医院通过创收来弥补运行费用。而对于尿毒症患者等需要高昂医疗费用的病人,医保的报销额度往往无法覆盖实际费用,使得医院接收这些病人成为了一种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有限的医保资金既不够用又被浪费。一些病人为了报销而过度医疗,如仅作身体检查就选择住院,因为城镇居民医保只报销住院费用。一些医保病人大量开药,似乎“医保的钱不用白不用”。这种心理导致了有限的医保资金被浪费,真正需要治疗的病人却因资金不足而被拒之门外。
资金统筹范围小也是问题之一。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在医保制度下,风险随着资金池子的增大而减小。总额预付制使得定点医院像一个个小池子一样,各自为政。一旦医保资金用完,医生往往选择推诿病人。国家工作人员与城镇职工医保资金没有统筹使用,也影响了医保的替代功能。医保机构对医院的监督不够,导致部分社保资金被浪费。
济南市社会保险事业局的官员坦承,他们尚未具备监督医院的能力。实际上,一些医院并不在乎医保费用,更愿意接收自费或某些特定行业的医保病人,因为这些病人的就医率和支付能力较高。
医保制度的不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监督机制的缺失以及部分病人的过度医疗行为共同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出现。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完善医保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医院的投入、加强监督力度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需要医疗帮助的人都能得到公平、及时的治疗。济南社保局针对医院拒收医保病人的现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在总额预付制度中,特别设立了10%的质量保证金,以此来作为一道“”。一旦医院出现拒收医保病人的行为,那这笔质量保证金就会成为惩戒的利器,被相应扣罚。这一举措,无疑为医保病人打开了方便之门,保障了他们的权益。
对于某些大型医院而言,由于其利润率常在30%至40%之间,似乎10%的质保金扣罚并不足以触动其痛觉神经。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入,我们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矛盾。
目前,医保机构在医院面前似乎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医保资金的增长步伐无法与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同步。这种情况使得医保机构在谈判中处于弱势,无法有效地维护参保人的利益。
专家们指出,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着力扩大医保的统筹覆盖面。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增强医保机构与医院之间的议价能力,从而真正提高普通患者的实际医保水平。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公立医院的强势地位也是导致医保机构在医院面前没有选择余地的原因之一。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尹爱田指出,公立医院一家独大,民营医院的成长困难重重,这也使得医保机构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本该处于优势的付费方反而处于弱势,导致公立医院在某种程度上“店大欺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促进公立与民营医院的共同发展。
综上,济南社保局通过设立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对拒收医保病人的行为进行制约,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从多方面入手,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医保统筹覆盖面,才能真正保障广大患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