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埋没的名将rd三大难有作为的三
将军的威名,往往是在波澜壮阔的战场上铸就的。他们,因独特的战役而名垂千古,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世人的赞誉。但他们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背后往往需要一个合适的舞台。
以韩信为例,他在项羽麾下虽屡建战功,但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当他来到刘邦身边,被委以重任,立刻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创造了辉煌的战绩。由此可见,将军的英名并非偶然得来,而是在战争中有机会有作为、通过拼争赢得的。
历史上有许多将军,虽身怀绝技,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舞台和机会。他们或因种种原因,无法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三国时期的三位难有作为的军事将领。
首先是淳于琼。他资历深厚,早在汉灵帝时期就已崭露头角。他曾参与讨论迎接汉献帝的重大议题,显示其在袁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官渡之战中,淳于琼虽有重兵驻守乌巢,却未能抵挡住曹操的攻击,最终兵败被俘。他的难有作为,关键在于跟错了人。袁绍虽有众多优势,却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导致淳于琼难以有所作为。
接下来是李严。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之一,他负责蜀汉国的军事事务,地位显赫。他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现。虽然他曾投降刘备并受到重用,但在平定内乱后,他被派往边境驻守,未能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这可能与刘备的战略考虑有关,他经历多次失败,认为蜀汉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和东方,因此选择守势。
这两位将领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机会。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有些将领虽身怀绝技,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华。他们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因为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非易事,需要机遇、才能和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三国时期,北部汉中方向,主要的威胁来自魏国,此处由魏延镇守。而在东部,威胁不仅来自魏国,还有东吴。因为荆州的北部属于曹魏,沿江的江南及江北地区则是吴国的势力范围,这种双重危险需要一个“总司令”来统一指挥。尽管魏、吴两国在一段时间内表面联合,实则互相猜忌,这段时间蜀汉在东方暂时无战事,因此名将李严亦无施展才能的机会。
诸葛亮在平息南部叛乱后,于建兴五年亲率大军驻守汉中,准备北伐。李严也从永安移至江州,以策应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建兴八年,当魏国大将军曹真进攻汉中时,尽管李严领兵前往汉中,但他主要的角色还是作为后勤的保障者,而非战场的领导者。李严虽有才能,但始终缺乏展现的舞台和机会。在刘备时代,众多名将如关、张、马、黄等人在世,李严难以崭露头角。等到刘备死后,他驻守东部边境,但东部始终无战事。等到诸葛亮北伐,他又总是跟随其后,没有独立领兵的机会。
魏延的情况也类似。他跟随刘备入川,因功被封为牙门将军。当汉中王刘备需要镇守汉中时,他选择了魏延,这显示出刘备对他的重视。魏延虽然多次请求独立领兵伐魏,但始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许可。他的军事才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当诸葛亮逝世时,魏延的军事行动失去了统一的指挥,他坚持继续伐魏的主张与诸葛亮的遗愿相左,结果导致他被指责叛乱。魏延的难成名之处在于始终缺乏一个独立表现的舞台。在刘备东征吴国时,他主要在汉中防守,而诸葛亮则亲历亲为,连李严这样的“统内外军事”的人都不用,魏延自然难有机会。
至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两人都认为自己是未来诸葛亮的接班人选。但诸葛亮的理想人选是行政与军事分离,更偏向于行政方面的人才。至于军事方面的人才选择则是姜维这样的类型。因此即便魏延有才华和经验老道,他依然难有机会独立掌控重兵,更别说得到君主刘禅的绝对信任了。最终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有限。他们的才能如同历史的浪潮一样被淹没和覆盖。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两位名将的故事和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奇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