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掀涨价潮

生活知识 2025-04-18 23:55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在元旦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惠氏率先拉响了外资奶粉涨价的序幕。其旗下高端品牌“启赋”系列的涨幅超过了8%,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涨价的原因,惠氏方面表示主要是产品配方的升级带来了成本的变化。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并非只是惠氏一家的行为,其他外资品牌奶粉如合生元、雀巢等也均有提价的动作。

有行业人士对此表示质疑,指出这些外资品牌奶粉的零售价格涨幅,似乎远超成本上升的幅度。事实上,进口奶粉的主要原材料国际采购价近月来一直在下降,而且元旦后,国家的进口暂定税率也将大幅降低。这种背景下,外资品牌奶粉的涨价行为显得颇为引人注目。

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也揭示了外资奶粉涨价的态势,自2006年以来,外资奶粉的年均提价幅度已经超过了10%。而在市场份额方面,美赞臣、惠氏、多美滋三家在婴幼儿奶粉高端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共占据了76%的市场份额。由于缺少本土品牌的竞争,这些外资品牌在产品定价上拥有充足的话语权。

具体到惠氏“启赋”系列,调价后,其各阶段产品的零售价格均有上涨。对于涨价的原因,惠氏中国公关总监席庆表示主要是因为产品配方的升级和调整,以提高产品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如α乳清蛋白。对于这一解释,有乳业专家表示质疑,认为配方升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远不及零售价格的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8月以来,奶粉主要原料的国家采购价一直在下跌。乳清粉的采购价格已经从2万元/吨降至1.5万元/吨。有观点认为,所谓的配方升级只是一个借口,进口奶粉的涨价行为与其成本下降的趋势并不相符。而且,最近两年外资品牌在市场份额方面的话语权更强,产品价格与实际成本已经严重脱节。面对外界的指责,惠氏回应称涨价是公司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奶粉品牌市场份额大,拥有定价话语权。由于普通奶粉的毛利率高达70%,高端品牌的毛利则超过80%,这使得这些品牌在价格上涨时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面对原材料成本下降和新的进口税率政策的影响,这些外资品牌涨价的行为是否明智,仍有待市场的检验。面对消费者的疑虑和质疑,外资奶粉品牌需要给出一个更加合理和透明的解释。奶粉行业的独特定价策略

在产品定价策略时,我们往往能发现两大主要策略:成本性定价与竞争性定价。前者基于成本加毛利的逻辑,后者则参考行业内竞争者的定价策略。但在奶粉行业,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市场,定价策略似乎更加复杂且独特。这背后的原因,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行业现状息息相关。

许多消费者往往认为,产品的品质和其价格、产地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奶粉行业,这种心理预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正因如此,即使定价较高,只要品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产品往往能取得良好的销售成绩。近年来,乳业安全事故的频发,使得许多家长在选择婴幼儿奶粉时,更加倾向于外资品牌。

国内乳企也意识到了这块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进军婴幼儿奶粉市场。伊利定位中端,在二三线市场广泛布局。而娃哈哈和光明乳业也不甘落后,开始涉足这一市场。其中,光明乳业更是走在了前列。

12月14日,光明乳业宣布其超高端婴幼儿奶粉品牌“培儿贝瑞”在国内上市。其产品售价在418元~458元之间,得益于收购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并在新西兰坎特伯雷的雪山牧场建立了生产基地。而娃哈哈则通过“洋代工”的方式,以“爱迪生”品牌进入市场争夺。

对于国内乳企来说,要在婴幼儿奶粉市场创建一个与外资品牌抗衡的品牌并非易事。“爱迪生”品牌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娃哈哈的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品牌的独立性。对此,汤志庆表示,这是娃哈哈的一大挑战。虽然光明乳业通过海外并购规避了某些劣势,但创建品牌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出台的《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中的“第一口奶新禁令》,对外资品牌的优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经过长时间的深耕,外资品牌在医院等渠道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禁令的出台也为中资背景的奶粉企业创造了机会。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何把握这个机会,不仅要依靠产品的品质,市场推广的力度也至关重要。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环境中,奶粉企业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从定价策略到品牌推广,从产品质量到市场推广力度,都将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朱瞻基缔造的仁宣之治,盛世下埋藏着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