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啤酒瓶不合格20% 爆瓶名列世界前茅
微微健康网报道,随着夏季啤酒消费高峰的到来,关于啤酒瓶爆炸的新闻频频出现。业内专家和国家标准制定者指出,我国啤酒瓶爆炸问题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据《国家检验中心》的报告,新生产的啤酒瓶中不合格率高达20%,而可回收旧瓶的不合格率更是高达70%。这一问题在啤酒消费大国中国尤为突出。
啤酒瓶爆炸的隐患已经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每当人们外出就餐时,是否应该在餐桌上打开啤酒瓶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对于百威英博啤酒集团亚太区质量总监刘素玲来说,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她强调,由于中国的啤酒瓶容易爆炸,建议在打开啤酒瓶之前先请服务员操作。
近年来,啤酒瓶爆炸导致的伤害事件不断发生,其中一些案例极为严重。例如,在河南漯河、重庆、江西上饶等地,就有消费者因啤酒瓶爆炸而受伤。甚至有一例案例中,一名农民因啤酒瓶爆炸导致颈部大出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一位玻璃行业专家表示,他参与起草了我国的啤酒瓶国家标准,他认为我国的啤酒瓶爆炸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名列前茅。虽然无法获取准确的“爆瓶”事故率数据,但从庞大的基数来看,这种情况似乎并不罕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可回收旧瓶的问题。国家检验中心的抽查只针对新生产的啤酒瓶,而实际上,可回收旧瓶是啤酒灌装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70%。这些旧瓶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损伤,研究表明,轻微划伤的啤酒瓶其抗冲击和耐内压力性能会大幅下降,严重划伤的瓶子性能可能会下降90%。
业界普遍认为,可回收旧瓶是“爆瓶”的罪魁祸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却仍然是一个难题。我国啤酒瓶的国家标准已经16年没有更新,仍然沿用的是1996年的版本。虽然标准中规定了啤酒瓶需打专用标记“B”,并单列出了轻量一次性啤酒瓶的技术和包装要求,但对于可回收瓶的检验却几乎没有明确规定。
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标准实施后应在一般不超过五年的时间内进行复审。GB4544-1996这一标准已经“超期服役”十年。曾参与起草该标准的全国日用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张国表示,标准中的某些规定,如“建议使用两年”的期限,并不合理,因为啤酒瓶的实际使用时间参差不齐,无法单纯通过时间限制来保证可回收啤酒瓶的质量。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依然面临着如何解决啤酒瓶爆炸问题的挑战。除了需要更新和完善国家标准外,还需要行业内部加强监管,提高生产质量,同时也需要消费者的警惕和正确使用。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南方周末独家介绍:啤酒瓶国标修订暗战背后的故事
一场关于啤酒瓶使用标准的无声较量,在我国啤酒行业和玻璃制造业之间持续了十余年。近日,南方周末记者深入调查,揭开了这场暗战背后的故事。
当初在修订国标时,由于啤酒行业和玻璃瓶制造业在标准内容上的分歧,导致1996版国标未进行重大改动。尽管设立了“两年建议期限”,但这更像是一条象征性的条款。行业专家张国回忆称,企业被建议尝试执行新标准,这一试便是十六年,新国标始终未能出台。
这场长达十余年的暗战,源于双方在玻璃瓶使用标准上的根本分歧。玻璃行业倾向于生产更多的新瓶,推动薄壁轻量化的发展方向;而啤酒行业则希望提高啤酒瓶的回收率,降低成本。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啤酒瓶的重容比,即啤酒瓶的重量与容量之比。重容比越大,瓶子越结实,可回收次数也越多。然而这一指标的设定却成为双方争执不下的难题。
经过多次修订讨论会,行业间的矛盾愈发激烈。虽然啤酒行业是啤酒瓶的使用方,但在制定标准上,话语权却被玻璃行业掌握。据知情人士透露,修订过程中的拍桌子、砸板凳已是小事,双方甚至有过激烈冲突。
如今,新修订稿中已删除“建议使用两年”条款,双方新一轮的争议焦点已转向如何控制可回收瓶的回收渠道和质量。尽管表面上有所进展,但暗战仍在继续。玻璃行业的态度并不统一,新国标能否在2012年出炉仍是未知数。
最近,贵阳一餐馆发生的啤酒瓶爆炸事件再次引发关注。这一事件不仅让人担忧消费者的安全,也让这场暗战再次浮出水面。啤酒行业和玻璃制造业需要共同面对这一挑战,寻求一个既能保障消费者安全,又能满足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这场暗战何时能结束?新国标何时能够出台?这些问题仍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