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名整改:公众关注与理性审视的视角

生活知识 2025-04-16 03:28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一、城市风貌与文化传承:厦门地名整改背后的故事

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其地名的变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城市发展的现代需求。地名,作为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无数地方文化记忆与社会认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部分地名因存在“大、洋、怪、重”等问题而引发关注。

自2019年起,厦门启动了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清理那些不规范的地名,涵盖住宅区、道路、公交站牌等类型。这场整改行动的核心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地名,更是为了传承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例如,“加州商业广场”“帝豪大厦”等名称因缺乏文化内涵或造成指位混乱而被提出整改。实体标识与网络地图也在同步更新,确保新地名能够迅速被大众接受和认知。

二、公众参与:文化认同与生活便利的权衡

在整改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文化认同与生活便利之间的权衡。市民对于“一刀切”式的整改方式表示担忧,担心某些长期使用的地名因整改而失去原有的社会共识。为了吸纳民意,民政部门通过意见征集、方案公示等方式与公众沟通。例如,在2025年的公开征集活动中,公众对地名文化保护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推动了整改与历史记忆保护的有机结合。这种动态调整的机制展现了行政决策的包容性与透明度。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地名的规范化与现代标准化

厦门的整改行动并非简单地剔除旧名,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在闽南地名中,方言特色通名如“厝”“崎”等被保留,如“曾厝”等地名凸显了闽南语文化对地名命名的深刻影响。厦门通过出台《道路命名导则》等文件,规范新地名的命名流程。例如,在马銮湾新城等片区,在开发初期就规划了标准的地名,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兼顾文化特性。

四、行政区划调整与地名规范化:协同效应的体现

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地名规范化提供了间接推动力。在2021-2022年间,厦门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如将某些镇改为街道,并优化管理单元,强化了基层治理能力。这样的调整使得地名体系与行政资源配置更加匹配,也为未来的区域发展提供了参考。

五、长远眼光:审视地名整改的争议与价值

地名整改的争议背后是城市治理中效率与人文的冲突。虽然短期内标识更换、系统更新等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规范化命名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化认同。厦门通过分阶段实施整改措施,逐步降低社会阻力,体现了渐进式改革的治理智慧。

厦门的地名整改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主动实践。在公众参与、制度创新与历史保护的多维互动下,这一进程正从争议走向共识,为其他城市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