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每年自行填埋20万只宠物 存健康隐患
在宠物墓地,主人设立的宠物纪念碑彰显着他们深深的情感,他们把宠物视为家庭的一员。全市每年近20万只宠物的离世,以及需要无害化处理的动物及其产品高达3.71万吨,这个现实向我们展示了背后隐藏的严峻问题。
随着寒冬的脚步渐近,街头流浪猫狗的数量增加,它们的身后事处理也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近日,晨报记者深入调查了宠物尸体的处理现状。
许多市民在宠物去世后选择土葬,直接在自家后院挖坑埋葬,不留任何隔离措施。这种做法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尽管宠物主人可以接受安葬宠物的费用,但却无法抽出时间前往远郊区县处理,也不愿轻易交给专业的宠物尸体处理机构。
小区内的宠物主人对于如何处理死去的宠物也存在诸多困扰。家住东城区的贾先生曾将一只误食毒鼠药的猫直接扔进小区垃圾桶,引发邻里纠纷。许多居民对这种做法表示不满,担忧死去的猫狗可能带有病菌。而一些主人选择将宠物埋在树下,虽然他们可能认为这样可以自然分解,成为树的养分,但这种做法同样存在风险。
在宠物市场各环节中,也存在宠物尸体处理的问题。一些动植物公司会对动物尸体进行冷冻处理,以备疫情暴发时进行查证。大部分商贩选择直接将宠物尸体扔进垃圾桶。这些尸体的后续处理并不明确,是否会经过垃圾分类、医疗处理,还是与生活垃圾一起处理,尚无明确规定。
记者探访了多家宠物医院,发现他们并不负责处理宠物尸体。但大多数医院会帮助居民联系专业的宠物殡葬服务中心。一位医生透露,如果宠物医院私自掩埋宠物尸体,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吊销执照的风险。
宠物尸体处理机构提供的处理方式包括火葬、土葬和无公害处理。这些处理方式是否规范执行却存在疑问。记者向一家宠物尸体处理厂咨询时,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填埋方式会挖深坑并立碑,可以确保无害化。专业人士指出这种做法依然存在误区,并可能引发污染或传染风险。相比之下,火化被视为更为清洁的处理方式。
一位从事宠物尸体处理工作多年的先生透露,一些服务中心可能存在不规范操作。他所在的中心会开车到宠物主人家附近进行焚烧,但这种方式是否环保安全却引发质疑。对此,专业人士建议市民不要私自处理宠物尸体,而应该交给专业的宠物殡葬处理机构处理。
市民和宠物殡葬处理机构在处理宠物尸体时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隐患。为了保障公共健康和安全,我们需要加强规范宠物尸体的处理方式,提高公众的意识并加强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孙先生,一位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专业人士,最近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关于动物死因的惊人信息。对于许多市民而言,他们认为宠物的死亡是因为自然衰老,也就是所谓的“老死”,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孙先生指出,宠物的真正死因往往难以通过肉眼判断,可能隐藏着传染性疾病的阴影。
那么,如何判断宠物是否死于传染病呢?孙先生表示,这并非肉眼所能轻易判断的。有效的免疫接种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但最终还是需要依赖实验室的深入检测。对于宠物尸体的处理,孙先生并不建议市民自行处理。“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影响公共健康。”他严肃地告诫道。
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处理宠物尸体的误区。例如,许多人认为“找个山区、挖个坑埋点土就可以了”。《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理规程》对此有严格的规定。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病害动物尸体在掩埋时,必须远离各种敏感区域,如学校、公共场所、居民区等,且掩埋前需进行焚烧消毒。坑底的生石灰铺设和宠物尸体距离地表的高度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
另一个误区是认为“火化尸体就干净了”。孙先生指出,焚烧动物尸体产生的烟尘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对于火化过程产生的烟尘处理,应该参照殡仪馆火化炉的处理标准进行控制。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宠物火化机构和宠物陵园并非由相关部门指定和认证。这些机构的资质、收费标准和处理方法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宠物尸体的处理,市民应该更加谨慎,选择合法、合规的处理方式,以避免可能的风险。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标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