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倍健螺旋藻铅超标成“悬疑剧” 媒体检测称
汤臣倍健螺旋藻铅含量之谜及其消费者的困惑
近日,汤臣倍健螺旋藻铅含量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一场关于产品是否超标的悬疑剧再次上演,众多消费者对此表示疑虑。
国家药监局于3月30日发布了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尽管声明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但关于具体的铅含量标准却表述模糊,令消费者心生疑惑。
《投资快报》的记者历经周折获取了两罐被下架的汤臣倍健螺旋藻片,并送至权威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其铅含量为0.54mg/KG,这一数字较国家标准0.5mg/KG高出不少。为何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汤臣倍健却迟迟未能公开?身为上市公司,在面对具体的铅含量问题时遮遮掩掩,这种做法是否体现了应有的公开透明原则?公司管理层是否仍值得广大投资者信任?这些问题的答案,汤臣倍健有必要为消费者和股民做出明确答复。
这场“螺旋藻含铅门”事件,标准各异合规成迷。国家药监局公布的监督检查结果虽然给出了一个“未抽检出重金属铅超标”的背书保证,但实质上却使大众陷入了更加迷茫的境地。其中存在三大迷茫之处:
首先是真正的国家标准是多少?国家药监局通报中提到的铅指标限量范围存在两个标准,但具体应采用哪个标准却未明确。为何没有对螺旋藻片剂进行专门规定?片剂应参照哪个标准执行?这些疑问都亟待解答。
其次是合格与不合格的矛盾之处如何解释?国家药监局的抽检合格通告与上月的“不合格”通告令人一头雾水。这种矛盾的信息应该如何解释?是否是因为两次检验的样品或批次不同导致铅含量水平差异?对此,药监局应该给出明确的解释。
最后是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水平究竟是多少?这是事件中最关键的问题。大量的医学文献指出,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后很难排除,因此产品中铅含量的多少对需要长期服用的消费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至今我们仍未看到有相关权威机构给出明确的数字。
面对这样的迷茫和困惑,消费者需要的是明确的答复和透明的信息。希望汤臣倍健及相关部门能够正视消费者的疑虑,尽快给出明确的答复,并真正体现出应有的公开透明原则。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务必谨慎选择,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投资快报》调查:汤臣倍健螺旋藻“含铅门”背后的故事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众多消费者和汤臣倍健公司的股东对该公司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心。对此,《投资快报》决定深入挖掘此事,以解开公众的疑虑。
在相关报道播出后,汤臣倍健公司迅速采取行动,对市面上的螺旋藻产品进行了全面下架处理。目前,广州市各大药店已经难以看到在售的汤臣倍健螺旋藻产品。为了获取的产品信息,《投资快报》记者展开了实地调查。
经过仔细走访,记者在市内某大药房的仓库中购得了两罐前期被下架的“汤臣倍健螺旋藻”产品。这些螺旋藻片的生产日期为2011年10月和11月,共计两罐。为了验证产品的铅含量水平,我们将其中的一罐送交中国科学院属下的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检测,结果令人惊讶。
据该中心使用GB 5009.12-2010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本次监测的汤臣倍健螺旋藻片铅含量水平为0.64mg/KG,与严格标准0.5mg/KG相比,确实超出了国家标准。这一结果令人不禁对汤臣倍健公司的产品质量产生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汤臣倍健的官网中仍赫然写着“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这不禁让人猜测,公司是否因为铅含量问题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这次“含铅门”事件不仅暴露了公司在生产管理流程上的疏漏,更是对管理层经营理念的一次重大拷问。据我们调查,食品级螺旋藻粉的市场价格大约为每公斤50元,而汤臣倍健螺旋藻片的售价却高达198元,利润增加比例超过了2000%。即便按照汤臣倍健的年报,其“草本植物健康系列”的毛利率也达到了惊人的64%。
面对如此暴利,消费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管理层在大赚特赚的却忽视了消费者的基本知情权。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报道,能督促汤臣倍健的管理层早日采取行动,公开产品的铅含量生产标准以及具体的铅含量水平,以回应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关切和信任。
作为负责任的企业,汤臣倍健应该深知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公司能够正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