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三聚氰胺含量新标准意在控制掺假
微微健康网报道,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最近为液态婴儿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的标准,即不得超过0.15mg/kg。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解读指出,新标准的目的是控制掺假行为。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消息,这是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过去将近四年后,该委员会第二次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做出规定。而我国现行的标准规定,除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为1mg/kg外,其他所有食品(包括液态奶)均不得超过2.5mg/kg。显然,国标比国际标准宽松六倍。
三聚氰胺是一种广泛用于塑料、黏合剂、厨房台面、餐具等制作的有机化学物质。牛奶生产者曾向原料牛奶中掺入水以增加体积,导致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而添加三聚氰胺能提高牛奶的含氮量,从而造成蛋白质水平虚高。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并未批准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
新标准的出台,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协调间食品标准、建立有关食品的国际标准体系的体现。这一标准将有助于各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
谈及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不得不提及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事件后,我国重新制定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立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新标准在菌落总数和蛋白质含量等方面曾引发争议。尽管有专家表示相信我国标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但仍有疑问:为何公布的三聚氰胺限量标准中的限量值不是“零”?专家表示,三聚氰胺可能存在于包装材料或食品接触的环境中,因此不能规定是“零含量”。规定的目标是要控制掺假行为。
近期立顿茶品农残超标事件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欧盟标准相比,我国现行茶叶卫生标准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明显较多。这也引发了关于“国家标准何来‘绑架’说”的讨论。在乳业国标事件中,大企业“绑架”国标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保障食品安全是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让我们期待更加严格、科学的食品标准的出台,为消费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谁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乳品新国标背后的故事》专家介绍起草内幕,《》近日的一篇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报道中透露,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和酸奶标准则分别由伊利集团和光明集团起草。相关乳企对此纷纷予以否认,声称只是负责最初讨论稿的起草。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有过不良记录的企业不应作为国标的起草单位。曾寿瀛的担忧似乎并非空穴来风,一段时期以来,乳制品行业经历的风波让人心有余悸。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奶企技术人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11年国标的修改更多的是在保护北方奶农和一些奶企的实际情况。这一说法是否属实,尚待进一步调查核实。无可争议的是,国标降低确实为乳制品生产技术的“偷懒”提供了便利。这也暴露出我国许多产品难以达到国际市场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生产标准低。
回溯历史,我们不能忘记2008年的三鹿事件。南京儿童医院将婴幼儿泌尿结石样本送至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专家孙西钊处检验,引发了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的曝光。之后,我国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的公告。公告明确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液态奶、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
与此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也在积极行动,不断设定更为严格的食品标准。就在我国公告发布后不久,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设定了新的标准,规定制造奶粉的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1mg/kg,其他食品中不得超过2.5mg/kg。而到了2012年7月,联合国更是将液态婴儿牛奶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标准设定为不得超过0.15mg/kg。
面对国内外的双重标准,我国乳制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升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标准制定过程的透明度,让更多媒体和专业机构了解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食品安全标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乳制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努力提升产品质量,确保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安全、健康的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