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肥肝生产过程遭曝光:环境肮脏,惨无人道

健康快乐 2025-04-18 09:21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鹅肥肝:美味背后的生产真相与挑战

鹅肥肝,被誉为西方的美味佳肴和高级营养食品,其生产过程却鲜为人知。近日,几家非组织(NGO)曝光了包括山东圣罗捷畜禽产业有限公司、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企业所从事的鹅肥肝生产情况。

圣罗捷公司对外宣称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基地,而吉林正方公司则试图打造中国鹅肥肝第一品牌。这些企业背后的生产方式引发公众关注。鹅成熟后,会被关入笼子,经历每天被强饲4次的痛苦过程。一根长达20至30厘米的铁管,直接捅入鹅的喉咙深处,灌入几公斤的玉米和其他饲料混合物。约18天后,鹅肝肿大6至10倍,这一过程中不少鹅因此受伤甚至死亡。最终,破损的鹅肝被碾碎制成鹅肝酱。

尽管这种强饲法在国际上饱受争议,我国的鹅肥肝产业却发展迅速。中国畜牧业协会家禽业分会鹅肥肝产业联盟秘书长陈耀王研究员表示,自1981年鹅肥肝初试成功以来,全国鹅肥肝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国。

随着产业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陈耀王指出,中小企业一哄而上,导致产业无序竞争。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肝产品的质量问题。由于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设施和卫生要求,肥肝质量堪忧。一些企业甚至为了美观使用漂白肥肝。

四川广安朗德鹅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蒲耀澄也透露了国内鹅肥肝生产的真实状况。大部分企业采用笼填、立式填饲机等方式,劳动效率低下,且存在伤残率高的问题。尽管有企业引进法国自动填饲机,采用半流质玉米糊填喂,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平均肝重低,大肝数量少。

行业洗牌在即,无序竞争和自相残杀的现象已经显现。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时尚餐厅里销售的“源自法国”的鹅肥肝,其真实来源却无从得知。除了进口渠道外,也有来自国内企业的产品流入市场。圣罗捷公司副总经理高世峰表示,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他们饲养的鹅种是从法国引进的,生产方式也沿袭了法国的传统。

无论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如何,生产方式是否先进,质量问题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对于鹅肥肝产业来说,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尊重动物权益,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圣罗捷公司鹅肥肝产业:增长、挑战与未来走向

高世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表示:“自建厂以来,我们的销售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稳健增长。”他透露,公司去年刚刚完成二期扩建,年屠宰量已经攀升至28万只。这一成绩背后,是圣罗捷公司对鹅肥肝产业的耕耘与不断。

谈及公司的历史成就,高世峰提到,曾对外宣称“鹅肥肝已经成功出口至日本,品质与法国相当”。他承认在非典疫情后的那些年,出口至日本的计划暂时搁置,目前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谈及行业现状,高世峰指出:“目前鹅肥肝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设备落后和人力成本过高。”虽然人工饲养的鹅生产的肥肝个体大、级别高,但成本也随之上升。这一问题在行业内普遍存在,成为制约鹅肥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最近,关于圣罗捷公司模仿法国鹅肝酱品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对于此,高世峰并未直接回应,只是表示已经注意到外媒的相关报道。无论回应与否,这一事件已经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的中国代表周尊国介绍了强饲法的现实情况与存在的隐患。每年,有大量的鸭和鹅被用于肥肝生产。在一些大型生产厂,强饲法的应用十分普遍。强饲过程对动物造成的痛苦和伤害不容忽视。过量的强饲甚至会导致鹅出现肝脂沉积症、肝破裂、肝硬化等问题。欧盟已经逐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监管,未来也将全面禁止鹅肥肝的生产。

与此德国科隆国际食品博览会上也曾因“动物福利”问题拒绝鹅肝酱参展。这一事件再次将鹅肝生产置于公众审视之下。除此之外,鹅肝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营养学角度看,鹅肝中的脂肪含量较高,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面对行业的挑战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圣罗捷公司以及整个鹅肥肝产业都需要深入反思和新的发展方向。如何在保障动物福利的同时满足市场需求,是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一线城市退房频现,房价拐点出现?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