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也有“病菌” 长期吃肉肠子易漏
赵立平教授专访:肥胖背后的肠道秘密与慢性炎症的挑战
随着全球肥胖问题的日益加剧,我们对肥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传统观念认为,肥胖是由吃得过多、运动不足引起的。近年来国际上的新观点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破坏肠道菌群结构,诱发慢性炎症,最终导致肥胖。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新观点?如何调整饮食以维护健康?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微生物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赵立平教授。
赵教授首先指出,肥胖不仅仅是一个审美问题,更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7年就将肥胖明确界定为一种疾病。研究显示,重度肥胖者的寿命明显缩短,肥胖还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那么,肥胖是如何引发多种疾病的呢?赵教授解释道,肥胖患者全身都在发炎。在正常情况下,炎性因子只出现在受感染部位,但在肥胖患者体内,炎性因子却弥漫在全身的血液里。这些炎性因子原本用于对抗病菌,现在却开始攻击正常细胞,对全身多种细胞构成威胁。
例如,一种名为肿瘤坏死因子的炎性因子在肥胖患者体内浓度升高时,会改变胰岛素受体的结构,导致胰岛素抵抗,这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长期下去,更多的胰岛素受体被破坏,最终导致糖尿病。炎性因子还会破坏血管壁,造成脂肪堆积,引发一系列疾病。
为何肥胖患者全身都在发炎呢?赵教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肥胖患者的肠子“漏”了,病菌的抗原进入血液,引发免疫系统反应。而这种“漏肠”现象与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有关,又与我们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为辅。这种饮食结构导致尚未消化完全的营养成分进入大肠,滋养了那里的细菌。如果摄入的动物性食物过多,就会导致肠壁上病菌增多,有益菌减少。在病菌的长期攻击下,肠子的通透性增加,“漏”出病菌抗原,引发慢性炎症。这种慢性炎症导致身体异常堆积脂肪,表现出肥胖的症状,并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疾病。
赵教授强调,调整饮食结构是预防和治疗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关键。多吃植物性食物,帮助有益菌生长,维持肠道健康。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降低病菌滋生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通过这次与赵立平教授的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肥胖背后的肠道秘密和慢性炎症的挑战。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远离肥胖及其相关疾病。肥胖背后的饮食秘密:不只是摄入与消耗的游戏
在深入讨论肥胖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个新的观点:肥胖的根源或许并非只是吃得过多而运动过少。传统观念认为,摄入的热量超过身体消耗的热量,就会导致身体储存多余热量并引发肥胖。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指向另一个方向肠道菌群结构失调。
赵教授明确表示,肥胖确实与饮食有关,但关键不在于吃得多少,而在于吃得是否合理。这一观点得到了实验的支持。在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杰夫戈登教授进行了一项小鼠实验。他发现,当给无菌小鼠喂食高脂食品时,这些小鼠并不会变得肥胖。给吃低热量饲料的小鼠直接注射病菌的内毒素,引发慢性炎症后,它们也会发胖。这一实验说明,肥胖并不是单纯由高热量食物引起的。
那么,如何构建合理的肠道菌群结构,避免肥胖呢?赵教授指出,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饮食结构。具体来说,多吃植物性食物是养活有益菌的关键。植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还有优质高蛋白、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比如大豆、赤豆等豆类食物,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种类均衡;谷类、素菜类、坚果类也都是营养丰富的植物性食物。谷类中的膳食纤维较多,素菜则富含维生素,坚果则同时含有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相对于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可能会滋养较多的不良病菌,因此应该尽量少吃。除了合理饮食,日常多运动、活动筋骨也是保持健康的有效途径。
肥胖问题并非简单的摄入与消耗的游戏,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饮食结构和肠道菌群结构的问题。要想保持健康的体态,除了适量运动,更需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动物性食物。这样,或许我们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体重,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