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农药超标危害有多大?
针对烟台苹果部分农药超标问题,各界人士观点不一,引发了广泛关注。那么,烟台苹果的农药超标是否真的有害?危害有多大?针对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教授和烟台农业局局长梁传松。
关于“药袋”苹果的危害问题,梁传松和束怀瑞都明确表示,国家并未允许将退菌特和福美胂等农药用于果袋上。生产和使用“药袋”是违法行为。束怀瑞指出,对于农药使用剂量及对应的作物品种,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直接往果袋里涂抹药物是不被允许的。
对于“药袋”里长出的苹果是否安全,梁传松表示,自2010年发现“药袋”问题后,相关部门曾在一段时间内对苹果进行化验检测,并未发现农药残留超标。束怀瑞则认为,在套袋流行之前,这些药物都是直接喷洒在树上,通常只要在采摘期前60天停止施药就可以。由于作坊“药袋”生产标准不一,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跟踪检测。最好的办法仍然是禁止这些“药袋”上树。
据了解,“药袋”的使用时间并不长,大规模使用更是近几年的事情。梁传松透露,2010年潍坊市一个纸袋生产厂家提醒他关于“药袋”的存在,从那时起,相关部门就开始对违法生产和使用“药袋”的行为进行打击。目前,栖霞市已经销毁了大量“药袋”,并采取措施替换已经上树的“药袋”。
使用“药袋”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由于套袋后袋内湿度增大,感染细菌病害的几率增加,苹果可能出现黑点。而“药袋”中的退菌特、福美胂等杀菌剂,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细菌滋生,但由于国内尚未批准“药袋”生产,小作坊生产的“药袋”调配比例不一,实际效果差别较大。部分农民反映使用“药袋”后苹果反而黑点更多。“药袋”的成本比普通货袋高,增加了果农的种植成本。
对于果农使用的进口“药袋”与作坊“药袋”的区别,束怀瑞表示,进口果袋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防菌药物,且限定了浓度范围,对人体无害。国内苹果套袋时间不长,国家不允许且国内尚不具备药袋生产技术水平,绝大多数果农仍使用普通果袋。这次“药袋”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是,一些小作坊小厂私下生产“药袋”,没有统一标准,容易出现比例失调。加上进口“药袋”价格较高,一些农民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这些作坊生产的“药袋”,导致信誉危机的发生。
至于当地果农使用“药袋”的数量,梁传松表示仍在核查中。在风波发生后,已经派出了多个工作组对“药袋”使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为了确保苹果的质量和安全,相关部门仍在积极采取措施打击违法生产和使用“药袋”的行为。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待结果出炉后,我们将第一时间诚实地向社会公布。农业部与山东省农业厅的调查组已经进驻烟台,以确保真相大白于公众。
关于束怀瑞所提及的“药袋”,其存在时间仅两三年,且大部分属于小型作坊生产,数量有限。这场“药袋”风波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与深思。
这次事件为梁传松先生敲响了警钟,他深感必须规范生产流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他表示,将会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并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上乘。
束怀瑞对此次风波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认为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他建议对农产品套袋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出台药物果袋生产使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这将有助于为农产品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微微健康网指出,食品农药超标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国家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的健康权益不受损害。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确保食品的安全可靠。
此次风波不仅是对农产品质量的一次警示,更是对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一次提醒。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严格、规范的食品安全环境,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