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不舒服是什么原因
深入研究揭示,情绪不仅深刻影响胃肠道功能,而且与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系统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当肠胃不适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许多人在焦虑、愤怒、忧伤、紧张等情绪状态下,会出现胃肠不适的症状。上腹部不适、口干口苦,甚至反酸烧心的感觉让人痛苦不已。下腹部胀痛、肠道咕噜声响、肛门排气不断,甚至伴随急迫的便意,排便后仍感不适。还有一些人出现全身不定位的疼痛、睡眠不佳、心情郁闷或烦躁等心理障碍。尽管反复就诊,却未发现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或炎症性肠病等。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胃肠道病变和心理障碍都被视为“胃肠道心身疾病”。
你知道吗?城市中有高达10%的人口正在遭受胃肠道心身疾病的困扰。这一比例在欧美国家更高,尤其在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和学生等紧张脑力劳动者中更为常见。中青年人占据了患者总数的半壁江山。虽然这种病症并不会致命,但它却显著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许多人描述的不适感从口腔到肛门都不间断,包括口苦、口干、恶心、咽部有异物感、胃食管有烧灼感等一系列症状。腹痛、腹胀更是常见,而且常常伴随着失眠、心悸、气短、手足出汗、头晕、月经紊乱等全身症状。奇怪的是,到医院又查不出具体的原因。
还有一些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或肠炎患者,经过一系列化验检查和常规治疗,甚至抗幽门螺杆菌正规治疗,十几年后仍然被诊断为胃炎或肠炎。反复的身体不适,辗转各地治疗却久治不愈,不仅耗资巨大,而且疗效甚微。患者因恐惧担心癌变,加上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社会竞争、家庭矛盾等),心理焦虑、抑郁情绪愈发严重,引发心身疾病。这不仅不利于原有疾病的恢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据统计,有15%-20%的患者最终选择自杀,这种危害远超过原有疾病本身。
胃肠道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食物因素、内脏感觉异常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有的人在矛盾争吵生气时会出现不思饮食、胃胀满等症状;面临考试和突发事件时出现腹部不适和如厕次数增多也是典型例证。心理障碍者如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常伴随胃肠道疾病,且成为他们就诊的主诉。如果我们稍微留心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
对于胃肠道心身疾病的患者来说,除了接受医学治疗外,还需要重视心理调适,以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近期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应激引发的心理波动往往伴随着胃肠道动力和内脏感觉的异常变化。这类患者的情绪状态,包括抑郁、焦虑和疑病症状,其评分显著高出了正常人的水平。更令人关注的是,患者的疼痛阈值与精神评分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
精神心理因素在胃肠运动及内脏感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如此,它还能通过中枢神经的作用,影响胃肠道的分泌功能。脑肠轴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深入这一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脑肠轴是一条双向的交通通路,它将认知和情感中枢与神经内分泌、肠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那些患有心理障碍的个体,他们的家族成员中也常常出现类似的焦虑、抑郁、神经性厌食和胃肠道疾病的症状。这一现象似乎表明,精神心理异常有着家族聚集的特性。
可以说,脑肠轴的概念为我们揭示了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生理影响的深层机制。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这不仅关乎我们的情绪状态,更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不仅要关注我们的心理状态,也要关注我们的肠胃感受。因为,它们可能正在默默地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对于这类患者,理解和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他们的身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