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迷信成就了残忍的活熊取胆
活熊取胆背后的残酷真相与熊胆的神秘传说
传闻中的熊胆,其在中医中的推崇如同古老传说般神秘。熊胆因其性寒的特性,在传统中医药中常被用来医治各种疾病,尤其以其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缓解痉挛和治疗眼疾等功效为人所知。而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熊胆中的活性成分熊去氧胆酸(UDCA),被证实能促进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在治疗胆结石、胆汁性肝硬化和肝癌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当我们追溯其背后的历史与传说,会发现中医对胆汁的解读有其独特之处。中医认为胆汁性苦寒,吃胆能明目,能治眼病。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得熊胆在中医领域被视为一种名贵药材。而棕熊胆因其功能最强,品质最优,被视为药材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在夏秋季节猎取的熊胆,因其干燥、去净胆囊皮膜、研细,更是受到人们的追捧。
熊胆的名声并非完全基于科学事实。西方对熊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科学家们从熊胆汁中分离出胆汁酸,并对其进行了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口服熊去氧胆酸对某些类型的胆结石有一定的效果。近年来国际医学界也开始研究其在治疗肝脏疾病方面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关于熊胆抽取方法的争议。
崇尚传统中医的亚洲是熊胆的主要产地和消费地。一些国家已经立法禁止熊胆制品的使用。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合法使用活熊取胆的国家。这种获取熊胆的方式却极其残忍。许多黑熊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它们的胆汁被永久性地抽取出来制成药物或提取物。所谓的先进“无管引流法”,虽然听起来似乎更加人道,但实际上仍然无法避免黑熊遭受巨大的身体创伤和心理压力。这些黑熊常常患有严重的疾病,其胆汁可能含有脓水、血甚至粪便等污染物。从健康角度来看,这种胆汁的安全性也令人质疑。
关于熊胆的疗效,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其神奇功效的夸大宣传。抽取的胆汁做成的熊胆粉或提取的熊去氧胆酸在治疗胆结石等疾病时,其溶石率仅为30%-60%,并非一些宣传中所说的神奇药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传统做法背后的真实情况,并呼吁更加人道和科学的医疗实践方式的出现。熊胆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曾长期受到人们的信赖。其保肝、利胆溶石的功效,一度让人们对其赞不绝口。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其真正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尽管这种成分对胆结石有一定的溶解作用,但其效果仅为大约30%~60%,且需要长期口服,一旦停药就容易复发。更关键的是,这种成分价格昂贵,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熊胆汁中的熊去氧胆酸被制成各种制品,如熊胆粉、熊胆眼药水等。这些功能大多可以通过其他中药如金银花等实现。曾有媒体报道,熊胆制品被一些商家用作解酒护肝的处方药,成为谋利工具。熊胆的价值甚至被炒作得超过其药效,成为高档商业礼品。
事实上,熊胆中的成分早在1954年就已能够人工合成。日本化学家的先进技术使得屠宰场的废弃物如猪胆、牛胆等都能成为原料。如今,国际上使用的熊去氧胆酸药物大多是合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合成的胆酸量巨大,亚洲每年消费的合成胆酸高达100吨。
中华国医医药协会和香港地球仁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至少有54种草药具有与熊胆相似的功效。这些草药不仅便宜,而且同样有效。例如,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在抑制肝癌细胞增生和扩散方面的功效甚至超过熊胆。
明尼苏达州大学的斯迪尔教授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强调脱氧熊胆酸完全可以人工合成,无需从动物身上获取,且生产成本低廉。这种人工合成的脱氧熊胆酸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效果显著。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取活熊胆汁。保护野生动物,尊重生命,我们应当选择更环保、更人道的方式来实现医疗效果。让我们共同努力,抵制非法捕捉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