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奶糖近10种添加剂 监管不力成添加剂滥用症
上个月,国家强制性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正式实施,对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过敏物质等标注做出了明确要求,让消费者购物时更加明白。这一变化也带来了市民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诸多疑虑和困惑。
面对包装上令人眼花缭乱、似是而非的化学名称,市民不禁要问:每天摄入的食品中,那么多的添加剂对健康是否有影响?这些复杂的化学名称背后,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功用?是否有潜在的副作用?添加了添加剂的食物是否意味着与健康、自然渐行渐远?
近期网络上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老师现场制作饮料”的视频中,各种甜味剂、柠檬酸、香精等添加剂的加入,让一杯清水瞬间变成了与鲜榨果汁相似的饮料,令网友震惊。某品牌雪糕放置24小时后变成胶状,也引发了人们对雪糕食用安全的质疑。
Alice的女儿喜欢吃零食,如奶糖、饼干、罐头水果等。在《通则》实施后,Alice更加困惑。她发现,每种零食背后都有一堆看不懂的化学名字,让她感到害怕。例如,一颗草莓味奶糖居然含有山梨糖醇液、柠檬酸、明胶等多种食品添加剂。
事实上,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品两大类。广东省营养学会秘书长陈裕明教授表示,市民对添加剂的反感主要源于不理解。他解释说,有些添加剂的名字看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成分很普遍。例如,山梨酸钾是常见的防腐剂,实际上是Vc的衍生物,毒性比食盐还低。而部分添加剂的确存在危害性,需要特别注意。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营养学家和食品专家提醒市民要保持理性态度。大部分食品添加剂在限量使用的情况下,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可观察到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添加剂有不同的特性,需要区别对待。抗氧化剂、甜味剂等在一定范围内是安全的,而防腐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类别。
对于食品添加剂,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在享受美食的也要关注食品背后的成分,做到明智消费,健康饮食。苯甲酸钠:儿童食品中的禁用防腐剂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加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苯甲酸钠作为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因其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影响而备受关注。
监管不力的问题成为了症结所在。专家指出,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市民更应关注使用量是否恰当以及监管是否到位,而非是否使用添加剂。中国的食品添加剂行业标准在国际上较为严格规范,往往出现的问题在于监管不力,而非标准本身。
部分百姓对添加剂的反感和恐惧,部分原因是由于混淆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界限。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讨论范畴。
苯甲酸钠作为一种常用的防腐剂,相对安全,但在婴幼儿体内无法代谢,因此在儿童食品中被禁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天然食品添加剂就能完全取代化学合成添加剂呢?
实际上,很多添加剂都是天然提取的,如食用胶有的从海藻中提取,有的从动物皮中提取,这些都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天然食品添加剂也有其局限性。专家指出,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能完全取代化学合成添加剂。一方面,某些天然成分的含量可能不足以满足食品加工的需要;另一方面,天然提取过程中可能使用化学试剂,如果提取技术不过关,也可能产生问题。添加剂的安全与否不能单纯从是否天然提取来判断。
除了苯甲酸钠,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备受关注。例如,甜味剂糖精和果葡糖浆、味精谷氨酸钠等。这些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加强监管和普及知识外,消费者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只有在充分了解并规范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