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日常理论 肿瘤科常见知识
一、肿瘤基本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根据生物学行为可分为:
1.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有包膜包裹,不会侵犯周围组织,也不会转移,对身体危害较小
2.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无包膜,会向周围组织浸润,并能通过血液、淋巴转移到身体各处,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二、肿瘤早期信号与诊断
常见早期症状
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CT、MRI、超声等
2.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与细胞病理检查(诊断"金标准")
3.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
4. 基因检测:如PIK3CA/AKT1/PTEN基因检测(用于指导靶向治疗)
三、肿瘤治疗手段
主要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局部肿瘤患者
2. 放射治疗:利用电离辐射杀死癌细胞,常用于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等
3. 化学治疗: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但会同时损伤正常细胞,导致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
4. 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特定靶点,如卡匹色替(capivasertib)针对PAM通路异常激活的乳腺癌
5. 免疫治疗: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介入治疗
通过微小创口插入导管进行治疗,术前需做好皮肤护理和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四、肿瘤预防与日常护理
预防措施
患者护理要点
1.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信心和支持,防止悲观情绪
2. 饮食护理:少吃多餐,多吃高蛋白食物(鸡蛋、牛奶、鱼肉),避免高脂食物
3. 皮肤护理:放疗期间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4. 康复护理: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增强体质
5. 术后护理: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预防感染
五、肿瘤分期与分级
肿瘤分期依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标准,综合原发灶(T)、淋巴结转移(N)及远处转移(M)情况划分为0-Ⅳ期。Ⅰ期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以上内容综合了肿瘤科的基础理论、诊断治疗方法和护理知识,可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