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肿瘤报道 脑干肿瘤报道内容
脑干肿瘤作为神经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当前脑干肿瘤领域的动态。
脑干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挑战
脑干延髓通常被称为生命中枢,如同生命的"总闸",掌管着呼吸、血压、心跳等关键生命体征。脑干恶性肿瘤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和风险性的疾病,堪称神经外科肿瘤操作的金字塔。微小的肿瘤压迫都可引发呼吸骤停、血压剧烈波动、四肢瘫痪等症状,直接危及生命。由于脑干结构复杂,神经纤维密集,任何微小的损伤都可能对整个机体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脑干肿瘤发病率较低,仅占颅内肿瘤的1%-3%,但死亡率较高。主要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其中星形细胞瘤多发生于青少年,起源于脑干内的星形胶质细胞;室管膜瘤多见于中年人;血管网状细胞瘤多发生于成年人;海绵状血管瘤常中年发病,多发于桥脑。
手术治疗突破与成功率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脑干这一曾经的"手术禁区"已不再是绝对禁忌。神经外科团队通过精湛技术和多学科协作,已成功救治多例高危脑干肿瘤患者。例如,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李强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4岁4个月的患儿实施巨大脑干恶性室管膜瘤(WHO III级)的精准切除手术。该患儿肿瘤最大径近5厘米,包绕并压迫延髓,手术难度极高,但最终实现了基本全切,患儿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关于脑干肿瘤手术成功率,不同来源提供了不同数据。综合来看,成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若脑干肿瘤较小且患者体质较好,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下,成功率可达80%左右;但对于体积较大、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成功率可能降至20%。从临床实践看,手术成功的定义已从单纯的"患者存活"扩展到"顺利出院且功能保留"。
创新治疗方法与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前景
2025年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显示,干细胞治疗为脑肿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聚焦于揭示干细胞治疗脑肿瘤的原理与机制,梳理临床应用现状,并新方法。干细胞治疗策略包括多能干细胞培养、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基因调控、信号通路调控等方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干细胞免疫治疗策略,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干细胞联合治疗策略,如与放疗、化疗的联合治疗,与生物制剂的联合治疗也展现出良好前景。
放射外科与观察治疗的比较
对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选择,一项5年多中心队列研究比较了放射外科与观察治疗的疗效。研究发现,位于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比其他部位的更有害,容易破裂并常伴有神经病变加重。放射外科显示出可接受的致病率和有希望的疗效,使其成为CMs的可行治疗选择。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突破
2025年ASCO年会公布了多项脑肿瘤治疗新进展。CATNON试验针对750名3级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研究表明,辅助化疗(放疗后给药)有益,而同步化疗并无额外益处。这一发现避免了不必要的同步化疗带来的毒性增加。
在免疫治疗领域,中国研发的新型CAR-T细胞疗法领跑全球。例如,全球首个针对实体瘤特异性靶点Claudin18.2的CAR-T细胞疗法CT041(舒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在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方面显示出显著疗效。
儿童脑瘤治疗的特殊进展
儿童脑干肿瘤治疗面临独特挑战。2025年INC国际儿童脑瘤座谈会上,专家讨论了难治性儿童脑瘤(DIPG、髓母细胞瘤)的诊疗现状及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聚焦超声技术(MRgFUS)治疗DIPG的Ⅰ期临床试验已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治疗的10位患儿均耐受良好。专家认为下一阶段DIPG治疗的突破点很可能在于免疫治疗与MRgFUS的联合应用。
对于复发髓母细胞瘤及DIPG,研究已证实再程放疗有效,该技术可在中国开展,并惠及特定髓母细胞瘤患儿。专家强调,康复及营养支持在神经肿瘤的治疗中与心理支持同样重要,术后更要为患儿运动、语言功能的恢复提供相应的营养支持。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脑干肿瘤治疗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机构定期举办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病例会诊,汇集神经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肿瘤放射诊疗等多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复杂病例。
这种诊疗模式通过整合各学科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在讨论一位13岁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时,MDT团队结合影像学和病理结果,建议先行放疗而非立即手术。这种综合诊疗方法显著提高了治疗精准度和患者预后。
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脑干肿瘤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上,如何进一步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仍需;在药物研发方面,血脑屏障穿透、靶向治疗耐药性等问题亟待解决;临床转化方面,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新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普及,脑干肿瘤患者的预后正在逐步改善。分子检测和新型分类器的开发将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哪些患者可能从特定治疗中获益,这正是精准肿瘤学的关键所在。未来,手术技术的精进、新型药物的研发以及多学科协作的深化,将为脑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