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免疫学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主要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以下是目前主要的免疫治疗方法及其分类:
一、主动免疫治疗
1. 肿瘤疫苗
通过注射肿瘤相关抗原(如肿瘤细胞疫苗、多肽/蛋白质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等)激活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诱导T细胞攻击肿瘤。目前多数疫苗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
例如:树突状细胞疫苗通过体外培养患者自身的树突状细胞并负载肿瘤抗原,回输后提呈抗原以激活T细胞。
2. 新型个体化疫苗技术
我国近期研发的“片段字体抗原激活T细胞疗法”通过放疗联合冷冻消融,仅需7小时即可将患者肿瘤细胞转化为全谱抗原疫苗,显著缩短制备周期并提升抗原覆盖率,已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原发肿瘤缩小50%以上的效果。
二、被动免疫治疗
1. 单克隆抗体
靶向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抑制剂):阻断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抑制性信号通路(PD-1/PD-L1结合),恢复T细胞活性。这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肺癌、肝癌、肠癌等,如纳武单抗(PD-1抑制剂)。
其他抗体:如CTLA-4抑制剂(较早获批但副作用较大)。
2.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将患者免疫细胞(如T细胞)在体外改造扩增后回输,包括:
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使T细胞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靶向特定肿瘤抗原,已获批用于部分血液肿瘤。
LAK/CIK细胞疗法:非特异性激活的免疫细胞,临床效果有限。
三、其他免疫调节方法
1. 细胞因子疗法
使用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等非特异性增强免疫细胞功能,但疗效较局限。
2. 联合治疗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放疗联用可提升疗效,例如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
四、适用人群与局限性
适用肿瘤类型: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对免疫治疗敏感;MSI-H(微卫星不稳定高)或PD-L1高表达患者获益更显著。
局限性:整体有效率约10%-20%,需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潜在获益患者;部分疗法(如CAR-T)成本高昂且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
当前免疫治疗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口服PD-1抑制剂(替代静脉给药)、新靶点(如复旦团队发现的T细胞免疫抑制分子)以及优化联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