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期食品该何去何从?
近日,关于临期食品如何处理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除了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区打折销售,临期食品还有哪些出路呢?让我们一竟。
超市是处理临期食品的主要场所之一,一般会采用捆绑销售或买赠的方式。消费者在购买超市商品时,经常会发现某些商品正在进行促销或买赠活动,而这些赠品大多都是临期食品。尤其在乳制品区域,临期牛奶和酸奶经常与新鲜奶制品一起进行混搭销售。捆绑销售的策略不仅加快了临期食品的消化速度,还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除了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区,一些大型超市如物美、京客隆和家乐福等都开辟了临期食品专柜,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进行打折销售。城乡仓储大超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也比正常货架上的商品便宜不少。据该超市负责人透露,这一举措不仅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还得到了厂家的积极响应,一些厂家主动要求将库存的临期食品送到专柜销售,从而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
除了上述方式,生产厂家在处理临期食品时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有些厂家使用环保焚化炉将过期产品烧毁,但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且存在垃圾处理问题。一些企业开始其他处理方式,比如将过期食品粉碎后作为饲料卖给养殖场。北京部分超市表示,多数临期食品会退回厂家处理。市也在这方面加强了监管,建立了多个无害化处理加工厂,确保退市的不合格食品无法流入市场。这些处理后的食品可以作为饲料和肥料使用。
那么,何为临期食品呢?市工商部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商场超市在食品保质期满之前的一定时间内,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放入专门区域集中陈列和销售。不同的保质期对应不同的提前提示和销售期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另类”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关注。一些供应商会将临期奶粉拆包后卖给雪糕厂、蛋糕厂等生产厂家。有些过期食品会流入下级市场,以小卖部等形式进行第二次销售。甚至还有供应商表示,为了突出食品新鲜度、延长销售期,有的商家会对生产日期进行造假或者更换包装纸销售。这些行为虽然存在非规范操作的风险,但也反映了临期食品处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临期食品的处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通过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区、开辟新渠道、加工变饲料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消化这些临期食品,减少经济损失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操作,确保食品安全并防止过期食品再次流入市场。重新赋予食品新的生命力:流转至未来之期
想象一下我们的超市货架上的食品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它们仿佛拥有永恒的生命力,不断流转至未来之期。这一切的实现,关键在于我们对食品过期处理的新模式。让我们借鉴全球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打破传统的食品生命周期概念。
在新西兰的超市中,你或许会发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标识方式。除了常见的“食用日期”,他们还标注了“最佳食用日期”。这意味着即使食品超过了标注的最佳食用日期,只要储存得当,食品依然是安全的。此时的零售商可以继续销售这些食品,通常会以更优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这种灵活的标识方式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还减少了食品的浪费。
日本的7-11便利店早就开始了创新的尝试。早在1998年,他们就在北海道札幌市实施了家畜饲料化实验。那些下架的食品被加工成猪饲料,然后卖给养猪农户。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避免了食品的浪费,还为养猪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料。猪的粪尿被加工成有机肥料,再次回馈到大自然中,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循环。
而在德国,一种更为高效的过期食品处理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回收食品公司每年处理大量的食品垃圾,这些垃圾被用来发电,产生的电力足以供应成千上万的家庭。发电后剩下的生物燃油既环保又经济。据联邦食品回收协会表示,利用过期食品,德国每年至少节省了200亿欧元。这种将废弃食品转化为能源的方式不仅节约了资源,还对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面对食品的“过期”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和创新的处理方式。无论是转化为饲料、还是转化为能源,都是对食品生命力的再次肯定。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食品的寿命和价值,让食品流转至未来之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