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四相之一的董允,能力究竟如何呢
董允,被誉为蜀国四贤相之一,深受人们的敬仰。他的卓越品质,得到了同时代人的高度评价。诸葛亮口中的继承人蒋琬评价他:“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陈寿在《志》中记载:“秉心公亮,董允匡主,义形于色。”他们都强调了董允的忠诚、正直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董允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祖先来自益州巴郡江州。他的父亲董和,在夺取益州后依然受到重用,担任掌军中郎将。少年时期的董允与后来的贤相费关系深厚,他们常常一起探讨国家大事,共同出游,两人在蜀中享有盛誉。
在一次许靖儿子的丧礼上,董允和费同乘一辆旧马车前往。面对周围华丽的马车,董允为自己和费的简陋而心生不甘,但费却神色自若,谈吐自如。这一幕被董和看在眼里,他深知费的德行远胜于董允。
随着刘备的长子被立为太子,董允和费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后来,他们都被刘备选中作为后主的左膀右臂。到了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谋划北伐,将朝中事务托付给了蒋琬、费和董和等人。由于董和为人正派、善于辨别是非,诸葛亮特别信任他,认为他是规范刘禅行为的不二人选。
在朝堂上,政事主要由蒋琬负责,而郭攸之因过于柔弱而不敢管事,因此宫中所有事务都由董允负责。董允以预防为主,经常劝谏刘禅。当刘禅想要扩充皇宫、扰民时,董允引用古代天子的例子反对他,使得刘禅无法反驳。董允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比如在魏延被杀的事件中,他未能正确识别杨仪的真实面目,导致了魏延的悲惨结局。
刘禅尊重武侯诸葛亮的遗愿,重用蒋琬、费和董允等贤臣。蒋琬接任尚书令兼益州刺史后,朝廷中出现了宦官黄皓的势力。黄皓得到刘禅的宠幸后开始为非作歹,但因为有董允的压制而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董允对黄皓的责备让其在董允在世时始终不敢嚣张。《三国志》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董允的典故,他的谦和大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与费、胡济等重臣出游时,即使是郎中的拜见也不忘接待交谈。他的谦逊和大气让人们看到了他的真正品格。
董允是一位忠诚、正直、有远见和担当的重臣。他的才华和品质使他得到了诸葛亮和众多朝廷重臣的信任和尊重。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后主的规范使得他在蜀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他的故事和事迹仍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旅途中的一场不期而遇,志趣相投的畅谈,何其惬意。今日你屈尊降贵与我相会,正是畅谈天下风云的良机。面对眼前的宴会,怎能因一时的欢宴而舍弃这场心灵的交流?于是,我决定与费共同取消宴游,把握这次难得的对话机会。
时光荏苒至延熙七年(公元244年),大将军蒋琬虽身患重病,但仍心忧国事。刘禅英明决策,任命尚书令费接替蒋琬,担当大将军,暂理军国大事。而董允则以侍中之身兼任尚书令一职,成为费的得力助手。两年后的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不幸离世,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诚的辅佐。
董允的继任者陈祗,虽为侍中,却缺乏董允的魄力。面对朝廷中的奸臣黄皓,陈祗无法有效压制,甚至与其狼狈为奸,导致朝廷风气日渐败坏。自此,大将军为避免祸患,纷纷选择避祸于阆中。蜀汉的败落已成定局,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在蜀汉百姓心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齐名,被誉为“四相”,或“四英”。他们四位是蜀汉最贤德的宰相,其中董允更是以匡主护国之功著称。他最大的功劳便是及时劝谏后主,助其悬崖勒马,防范于未然。
或许有人主张铲除黄皓以绝后患,但此举实则治标不治本。杀一个黄皓容易,但还会有更多的黄皓涌现。关键仍在于刘禅如何运用宦官,能否明智地治理国家。若皇帝贤德,小人则无处藏身;若君主昏庸,小人便会兴风作浪。
诸葛亮的离世,以及他遗嘱中推荐的三位贤臣的相继离世,对蜀汉朝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连串的变化,无不令人深感痛惜。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蜀汉的兴衰,也是其历史命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