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海外并购被指转嫁成本而频频涨价
近日,光明乳业收购的新西兰信联公司第二工厂竣工投产,这一海外并购被称为一场闪婚,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喜悦。光明乳业旗下多款产品在华东地区即将迎来平均涨幅约3%的价格上调。这是光明乳业今年第二次上调产品价格,引发了消费者的疑虑和猜测。这次涨价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光明乳业公关部门人士表示,生奶价格的持续上涨给光明乳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涨幅超过8%。尽管公司已经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供应链尽力消化成本压力,但无奈之下为了维持正常运营仍然选择上调部分产品价格。上海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表示理解此次涨价背后的成本压力,原料奶的价格上涨也是导致乳制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涨价与不久前发生的“断奶”事件有一定关联。某日,由于物流公司的部分工人对低工资和高负荷工作状态不满而停工,导致上海部分区域光明鲜奶断供,涉及近百万户家庭。这一事件导致上海市消保委当周受理的乳制品投诉量激增。虽然光明乳业否认了涨价与此事件有关,但一位乳业分析师认为此次涨价很可能是因为光明乳业试图转嫁成本压力让消费者承担。光明乳业公布的财报显示,由于新西兰业务的借款大幅增多,公司的财务费用增长迅猛,资产负债率已达61%,资金状况严峻。专家指出,光明乳业在直销商超的经营模式下,应收账款较多,资金占用较大。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光明乳业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建设。市场竞争激烈,光明乳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不突出,销量有限。尤其在全国性品牌建设上仍有短板,短期内难以看到业绩上的突破。“断奶”事件也暴露出光明乳业在物流环节的投入不足。专家认为,光明乳业可以将送奶物流转包出去以降低成本和人工费用并降低管理风险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此次涨价加强了国内乳企产品涨价的预期部分乳业股逆势走强。市场整体而言提价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关注企业成本和经营状况的变化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从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的角度观察,乳制品涨价风潮的推手往往是洋奶粉。液态奶行业因竞争尤为激烈,涨价现象较为罕见。涨价对于乳企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利润增长,也可能导致失去部分消费市场,影响业绩。国内乳企在价格调整上持谨慎态度。
关于明年全国平均原奶价格的走向,一位乳业分析师预测,其将维持今年3.2元的水平,涨幅不会显著。各大乳企面临的成本压力也将小于今年,整体提价的概率较低。预计明年龙头乳企的业绩将较今年有所增长。
在上海的部分超市里,记者观察到包括光明产品在内的鲜奶、酸奶等价格并未明显上涨。消费者对于涨价传言表现出平静的态度,一位消费者表示,由于奶制品保质期较短,不易储存,因此对于厂家涨价也无可奈何。
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明确表示短期内没有涨价计划。蒙牛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企业会采取自行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通过降低销售费用、减少广告投入、研发新产品等措施,尽量避免价格上升。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曾约谈几大洋奶粉巨头,希望稳定市场价格。然而仅两个月后,洋奶粉的涨价潮再次袭来。从7月开始,四大洋奶粉巨头中的惠氏以配方升级为理由对新品提价10%,雅培则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同样选择了涨价。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洋奶粉每年的涨价幅度都在15%至18%之间。
乳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明年欧美市场奶粉产量和出口量的预期大幅增长,洋奶粉的涨价趋势可能得到遏制。国产奶粉的价格也将保持稳定。国产奶粉要想达到洋奶粉的盈利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乳业专家看来,婴幼儿奶粉行业的毛利丰厚,国产奶粉企业需要提升品质、培育消费者信心,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身的优势。
面对这一局面,国内乳制品企业需要展现出更多的决心与智慧。慎重提价、稳固消费者信心是他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在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中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