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食品安全新政:如何守护乳制品安全?(组图
加强乳制品安全:从奶源管理到生产环节的全面优化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危机一直困扰着消费者。该事件不仅对乳制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让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产生了深深的疑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政策的出台和企业管理的加强,国产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正在逐步改善。
乳制品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均奶制品占有量的迅速增长,如何确保乳制品的安全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三聚氰胺事件的根源在于乳制品行业的超常规发展与管理机制的滞后,以及现代化加工技术与传统奶牛饲养模式的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法规。
为了提升生鲜乳的质量安全,农业部实施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该计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各级部门的共同协作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从部分监测到覆盖所有生鲜乳收购站,对被列入违禁添加物名单的物质进行了全面监测。采用异地抽检和飞行抽检等技术,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可信性,掌握了生鲜乳的真实情况。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其中包括《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以及乳制品标准等。这些政策规范了乳制品的生产、加工、检验等环节,为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和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奠定了基础。
对于企业而言,三聚氰胺事件是一场巨大的震动。事件后,更多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牧场,加强奶源管理,并严格执行各种检测标准和指标。以前的形式检验指标现在变成批次检验,每天每批产品都要求检验。
在奶源治理方面,新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工作的重点是生产环节的规范化以及饲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在牧场,我们了解到奶牛饲养的TMR全混日粮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技术根据奶牛的不同阶段、产量、体况和泌乳期,制作营养均衡的日粮,确保奶牛的健康和牛奶的质量。
从奶源管理到生产环节的全面优化,国产乳制品正在逐步走向安全、健康和可靠。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制品的信任正在逐渐重建,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在食品安全领域,陈历俊先生所在的团队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对所有的原料、原辅料和产品进行留样封存,确保产品过了保质期后再进行销毁。这种严谨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分清责任,而且一旦产品出现问题,也能迅速定位问题的源头供应商。
以奶站整顿为例,我国在生鲜乳收购站的整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清理整顿之前,我国的生鲜乳收购站数量高达20393个。经过一系列的行动,到2010年6月,生鲜乳收购站的数量减少至15030家,取缔了34%的收购站,显示了我国在奶源整顿上的决心和成效。
王加启先生指出,生鲜乳作为乳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源头,其质量安全对乳品的质量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自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以来,我国的生鲜乳质量安全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质量安全的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一进步得益于整个行业的整顿工作、监控工作的逐步完善,这是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根本保证。
高潮东先生在此请宋昆冈会长介绍我们在管理方面所做的必要而扎实的工作。宋会长详细介绍了农业部、工业部、发改委、质检总局以及国家工商总局等多个部门在乳制品行业的管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包括制定《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重新颁布和修订《乳制品工业的产业政策》、对乳制品企业和婴儿配方奶粉企业生产许可证实施条件进行重新修订、对市场管理和流通的规定等。尤其是在三聚氰氨事件之后,我们对生产许可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企业规模、加工技术装备、包装车间和加工车间的要求以及检验手段的要求。通过这次整顿,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可以说,我国在乳制品行业的管理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安全。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水平,也让消费者更加信任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