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连续6个月不变后续调降概率几何-
随着10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出炉,市场目光聚焦于这一数据。果不其然,1年期LPR维持在3.85%,而5年期以上的LPR则稳定在4.65%,这一稳定态势已经持续了六个月。这一消息并未出乎市场预料,因为近月的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一直保持不变,早已传递出LPR不会降低的信号。
在业内人士眼中,政策利率和LPR利率的稳健表现,与当前的经济基本面和通胀水平相吻合。这标志着货币政策已经从应对疫情的冲击回归到常态,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度性。对于广大市场参与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稳定的预期。
关于报价行的加点情况,可以说毫无变动。在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中,无论是1年期还是5年期以上的LPR,都与此前保持一致。事实上,自从本月MLF报价出炉后,市场对10月LPR的走向已经有了明确的预期。在逆回购操作上,利率同样维持不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LPR维持稳定是符合预期的。连续数月的稳定表现,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政策参考的MLF利率保持不变;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银行的负债压力较大,也削弱了调降贷款利率的意愿。
与此苏宁金融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陶金也指出,本月MLF利率维持不变,报价行并无动力调低加点。背后的逻辑在于经济的持续复苏和结构性问题的缓解。在前期修复缓慢的领域,例如限额以下的社零总额,也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总量宽松政策和LPR等代表总量的利率水平调降的必要性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的决策有其深远考虑。在避免过度宽松政策可能引发的后遗症的更注重政策效率与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从资金面的表现来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仍呈小幅上行趋势。
那么,未来的LPR走向如何?是否还有下调空间?这一问题引发了业内热议。周茂华认为,四季度LPR报价利率仍有5-10个基点的下行空间,这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国内经济的平衡复苏。其他业内人士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不过无论怎样,市场的焦点仍然集中在LPR的走势上,期待其为未来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LPR的稳定表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稳健和灵活。面对未来,市场期待政策能够继续适应经济的需求,保持适度的宽松,为经济复苏提供持续的支持。业内对于LPR后续的走势保持关注,期待其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稳步前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点差”依然维持在90基点。周茂华表示,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银行的盈利状况有望随之改善。管理层积极鼓励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为银行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未来,央行可能会运用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工具,释放长期资金,这不仅能提升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意愿,还能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对小微企业、制造业及新兴战略产业的支持成本。
陶金认为,在目前经济复苏的态势下,短期内看不到LPR下调的趋势。消费作为经济的顺周期变量,其平稳复苏的趋势相当稳固,目前并不需要LPR调降来提供额外支持。除非工业部门出现经济下行压力,否则LPR调降的可能性不大。
实体经济中的流动性结构分化问题依然存在。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供需两旺,资金持续流入这一领域,导致住房贷款的居民中长期新增贷款在最近四个月内连续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与此汽车产业链的消费增速也明显回升。制造业和限额以下的零售消费依然表现疲弱,反映出资金进入这些领域的意愿仍然不强。在这一背景下,陶金预计央行将继续严格控制资金流向,确保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至于未来会推出哪些货币政策工具,温彬预计年底前降准和降息的概率会有所降低。央行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通过“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的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确保市场利率水平总体稳定。这一系列措施旨在继续满足市场的合理需求,同时防止资金过度流向某些领域,确保资金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
央行将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