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问题产品已在部分超市重新上架
微微健康网消息,近日苏泊尔产品因其锰含量超标和镍含量不达标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新标准的发布实施,这些产品已在部分地方超市重新上架。值得注意的是,苏泊尔是参与不锈钢食具容器新标准起草的唯一一家企业。
此前沸沸扬扬的苏泊尔“问题锅”事件,如今因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GB9684-2011)》的发布而得以重新上架。新国标未对锰的迁移限量作出规定,使得苏泊尔产品得以“死而复生”。
针对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种种不足,相关部门自2010年以来已启动清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大企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苏泊尔作为参与不锈钢食具容器新标准起草的唯一企业,其地位引人注目。此前,《》曾指出,一些大型乳制品企业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引发了公众对于标准制定过程公平性的质疑。
对于苏泊尔货品重新上架的问题,专家吴景明表示担忧。他认为国标不应向低标准方向发展,特别是在与老百姓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消费品方面。标准应该越来越高,不应出现对人体不必要的物质。他质疑新国标是否因迁就利益集团而降低了门槛。
专家邱宝昌则强调,标准的制定一定要遵循促进技术进步和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原则。他认为标准后退是鼓励落后,必须参考国际标兵准制定,并强调技术引领的概念。他还指出,国标在日常消费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应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以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高质量的消费品和接受高标准的服务。
关于国标制定的问题,邱宝昌指出,有些标准长期不变甚至退步,给造假企业提供了机会,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该去掉企业的声音,由国家层面组织有公信力的业界专家等参与,过程要公开透明。
吴景明也强调了第三方介入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参与国标制定会尽力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标准偏向利益集团。需要由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来制定国标,并由企业和消费者发出声音、提供建议。
众多国标有待完善。在制定国标的过程中,应确保公平、公正,并充分考虑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真正有益于人民健康和安全的标准。我国现行的标准法,大多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邱宝昌专家团队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在这期间,时代的步伐从不停歇,技术的进步不断刷新我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现有的标准体系却显得捉襟见肘,不少标准急需更新和完善。这些标准存在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制定背景、修改时间和利益考量,这无疑让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感到困惑和无措。
在我国庞大的标准体系中,共有几万个标准在指导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这些标准大多数是在一个较低的起点上制定的。由于制定一个标准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及论证,这一过程费用较高,而国家对此的补助有限,因此往往掺杂了企业的“意志”,导致标准更新的速度缓慢。这不仅使得一些企业成为低标准的受益者,也让那些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企业无法真正崭露头角。
吴景明教授指出,我们确实需要修改许多已经不合时宜的标准。以曾经发生的上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为例,国家的检测人员发现猪肉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的猪肉标准是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那个年代的检测项目并未涵盖瘦肉精。这反映出我们的标准体系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我国许多标准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冲突或矛盾的情况,这不仅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加紧制定符合消费者消费能力和诉求的新国标。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同样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达标带来的技术进步压力,那么它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其走向国际市场。制定合理的国标,并平衡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让大企业借势绑架国标,更不能让它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制定标准的过程必须公平公正,因为合理的国标是打开数以万亿计消费市场的一把钥匙。只有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敢于消费,才能有效拉动消费和扩大内需。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我们必须重视标准的制定和更新,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我们也要明白合理国标的重要性,它是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确保标准能够真正反映消费者的诉求和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