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师从业需要考试吗 学生学不好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就有言:“弟子事师,敬同于父”。那么,回溯历史,什么样的人才能担任教师呢?
与现代需要从业资格证不同,古代的教师从业并非必须通过考试。历史的演变中,教师这一职业的门槛逐渐提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想要成为太学博士,需要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这是有点类似于今天教育部举办的考试。当时,只有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并且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至少教过50名学生,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与其他官员一样,学官也要定期接受“考课”,内容包括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并且考核结果分为九等。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代教师的称谓多种多样。随着历史的演变,出现了“博士”、“教授”等称谓。宋代是民办学校兴起和繁荣的时代,虽然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需要通过考试。宋熙宁八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堪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
除了对教师的常规考核外,古代的教学成绩也与“升学率”挂钩。在明朝,《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需要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方可升职。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学生在月考中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甚至,在岁末的“岁考”中,如果学生的成绩不达标,教师可能会面临被罢黜或处罚的风险。
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为严厉。如果国子监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主管教学的教师可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的地方。这一规定无疑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考核教师最严厉的一项。
古代教师并非随意可以担任,他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和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资格和能力。他们的教学成绩也与学生的成绩紧密挂钩,这不仅体现了古代教育对质量的追求,也展示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