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镜检查(金标准)
胃镜/食管镜:可直接观察肿瘤形态、位置及范围,并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可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
超声内镜:评估肿瘤浸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2. 病理学检查
活检病理:通过内镜取组织样本,明确肿瘤类型(如腺癌、印戒细胞癌等)和分化程度,是确诊恶性的核心依据。
手术标本检查:若已手术切除,需对全胃及大网膜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3. 影像学检查
CT/MRI:显示肿瘤大小、侵犯范围及远处转移(如肝、肺等),辅助分期。
X线钡餐:可观察到充盈缺损、胃腔狭窄、黏膜皱襞破坏等典型恶性征象。
PET-CT:用于检测全身转移灶,尤其在晚期病例中。
4. 肿瘤标志物检测
CEA、CA19-9、CA72-4等指标升高可能提示恶性,但需结合其他检查(如CA199>27U/mL或CA724>6.9U/mL需警惕胃癌)。
5. 临床症状与分期
早期:可能仅有吞咽异物感或胸骨后闷胀,肿瘤局限黏膜层。
中晚期:出现梗阻、呕血、消瘦等,伴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如CA199显著升高)。
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定期胃镜筛查。
若病理结果不明确,需重复活检或多学科会诊。
若怀疑恶性,应尽早就医完成上述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