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特征评估:通过纤维支气管镜、CT/MRI明确肿瘤位置(声门上/声门下/隆突)、大小、狭窄程度(>70%为高危)、质地(柔软/坚韧)及血供情况。特别关注肿瘤基底宽度(>3cm需ECMO预案)及是否侵犯隆突或食管。
全身状态评估:包括心肺功能(EF50<%高风险)、血气分析(PaO6050mmHg提示呼吸衰竭)、凝血功能及合并症(如COPD、冠心病)。肥胖患者(BMI≥28)需额外评估OSAHS风险。
多学科协作(MDT):复杂病例应组织科、胸外科、呼吸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制定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
诱导策略
根据气道狭窄程度和肿瘤位置,选择个体化的诱导方案是确保气道安全的核心环节。
清醒气管插管(ATI):适用于预计困难气道患者,尤其是狭窄程度>70%或声门下肿瘤病例。采用右美托咪定(0.6μg/kg负荷量)联合表面(2%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保留自主呼吸下完成插管。
保留自主呼吸的浅镇静:对肿瘤占位>75%的高危患者,避免使用肌松药,采用依托咪酯(0.2-0.3mg/kg)联合瑞(0.5-1μg/kg)诱导,维持自主呼吸防止气道塌陷。
困难气道工具准备:备妥硬质支气管镜、可视喉镜、各型号加强型气管导管、喉罩及气管切开包。对于隆突肿瘤,需准备双腔支气管导管或支气管封堵器。
特殊通气技术:高频喷射通气(HFJV)适用于声门下肿瘤,参数设置为氧流量15L/min、驱动压25psi、频率100-150次/分;肿瘤侵犯隆突时需采用双肺隔离技术。
术中管理要点
气道内肿瘤手术的术中管理需要精细调控通气策略与循环稳定,同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
通气监测:除常规监测外,需动态比对呼气末CO分压与动脉血气(每30分钟桡动脉采血),维持PaCO在35-45mmHg。气管食管瘘病例需放置食管压力监测探头(阈值25cmHO)。
体温管理:采用体表加温与输液加温联合策略,核心体温维持在36.5-37℃,防止低温诱发支气管痉挛。对于长时间手术,体温监测应列为常规。
循环调控:控制性降压(MAP 60-70mmHg)可减少肿瘤出血风险,但冠心病患者需谨慎。持续监测SVV、PPV等容量指标,避免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
危机处理预案:
大出血:立即头低位防止误吸,肾上腺素1:10万稀释液喷洒止血,必要时采用支气管球囊阻断。
气胸:立即停止正压通气,穿刺减压后接Heimlich阀。
CICO(插管失败且氧合失败):60秒内实施环甲膜切开或经皮气道。
术后管理规范
术后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重要环节,需要系统化的监测与干预措施。
拔管标准:严格评估四要素:(1)自主呼吸潮气量>5ml/kg;(2)吸气负压>-20cmHO;(3)氧合指数>300;(4)咳嗽力量评级≥3级。声带功能需在拔管后1小时内完成纤维喉镜检查。
呼吸支持:对于气管软化患者,术后72小时保持头高30°体位;COPD患者可考虑无创通气过渡,压力支持设定在8-12cmHO。
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切口浸润(0.25%布比卡因+地塞米松4mg)联合静脉镇痛泵(舒1.5μg/kg+帕瑞昔布40mg),避免类药物过量导致呼吸抑制。
并发症监测:
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每6小时CT复查,气肿量>30ml需剑突下引流。
气道再狭窄:术后1周、1个月复查支气管镜,必要时行球囊扩张。
吻合口瘘:禁食5-7天,胃肠减压联合全肠外营养。
特殊病例处理
临床实践中常遇到复杂特殊病例,需要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体外循环(ECMO)应用:适用于隆突重建术或肿瘤基底>3cm的高危病例,VA-ECMO流量设置为40-60ml/kg/min,ACT维持160-200秒。团队需提前2小时待命。
儿科患者管理:选择比年龄小0.5-1号的气管导管,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七氟烷吸入诱导,备妥小儿硬质支气管镜。特别注意氧储备差的特点,预充氧时间≥5分钟。
- 急诊气道梗阻:对急性呼吸困难(SpO806010[7][14][1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