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外科和肿瘤内科是肿瘤治疗的两大核心学科,在中级职称考试中,相关专业知识是重要考核内容。以下从多个方面对两学科的核心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肿瘤外科与肿瘤内科的基本区别
肿瘤外科和肿瘤内科在治疗理念、方法和适应症上有显著差异:
1. 治疗方法差异:
肿瘤外科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等,直接去除肿瘤组织
肿瘤内科主要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法
2. 治疗侧重点:
肿瘤外科侧重于局部控制,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原发灶和可能转移的淋巴结
肿瘤内科更关注全身性治疗,控制肿瘤扩散和转移,缓解症状
3. 适应症差异:
肿瘤外科适合早期肿瘤或局部扩散但仍可手术切除的情况
肿瘤内科适合晚期肿瘤、术后辅助治疗或对手术不耐受的患者
头颈部肿瘤专业知识
头颈部肿瘤是肿瘤外科中级考试的重要内容,包括自颅底到锁骨上、颈椎以前的解剖范围肿瘤:
1. 流行病学特点:
头颈部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约6.6%
我国男性发病首位是鼻咽癌,其次为喉癌、口腔癌;女性首位是甲状腺癌,其次为鼻咽癌、口腔癌
2. 常见类型:
鼻腔及鼻旁窦恶性肿瘤:肿瘤穿破骨皮质和骨膜后可引起面部畸形,皮肤静脉怒张,表面温度升高
颌骨恶性肿瘤:表现为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
鼻咽癌:我国以低分化鳞癌或未分化癌为主,临床表现为回吸性涕血、鼻出血等
3.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CT扫描范围从海绵窦到上颈部,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肿瘤范围
病理检查:内镜下活检是确诊的必要手段
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知识
骨及软组织肿瘤是肿瘤外科的重要考点:
1. 基本概念:
成熟骨骼由骨、软骨、和神经、血管、纤维等多种组织构成,均可发生良恶性肿瘤
原发性骨肿瘤总发生率很低(男性1.110/10万,女性更低)
2. 常见恶性肿瘤:
软骨肉瘤:从软骨细胞发生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由肿瘤性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组成,多见于40-70岁
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疼痛程度与恶性程度相关
3. 诊断方法:
全身骨扫描:多采用99Tc-MDP行全身骨扫描用于早期发现骨转移灶
临床表现:部位对原发性骨肿瘤诊断有很大帮助,疼痛程度不一,但疼痛越重提示恶性可能越大
肿瘤分期系统
TNM分期系统是肿瘤外科和内科都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1. 记忆方法:
将数字记忆转化为视觉记忆,通过T(肿瘤大小)、N(淋巴结)、M(远处转移)三轴组合记忆
乳腺癌为例,T3N2M0属于III期,通过位置和颜色标记可快速记忆分期
2. 临床应用:
鼻咽癌分期:国内采用1992年福州分期,包括T(原发灶)、N(淋巴结)和M(远处转移)
T分期:从局限于鼻咽腔(T1)到侵犯鼻旁窦、眼眶、颞下窝或颈椎(T4)
N分期:从无淋巴结肿大(N0)到淋巴结固定或皮肤侵犯(N3)
常见肿瘤内科治疗策略
肿瘤内科专业知识包括多种系统治疗方式:
1. 化疗方案选择:
乳腺癌辅助化疗:含蒽环类方案(CAF、AC)优于CMF方案
考虑使用含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的联合方案化疗
2. 内分泌治疗:
有效率约38%-50%,ER或PR阳性患者可选择他莫昔芬(TAM)或孕激素
联合用药疗效不优于单一用药
3. 靶向与免疫治疗:
近20年最火的治疗方式,与传统手术、放疗、化疗并称肿瘤治疗"三驾马车"
需根据肿瘤类型、基因突变情况选择合适方案
典型病例分析
临床案例分析是中级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乳腺癌晚期病例:
76岁内科医生案例:1998年诊断晚期乳癌伴淋巴转移和骨转移,术后通过积极康复训练克服疤痕综合征
术后锻炼:爬墙训练预防疤痕挛缩,保持患肢功能
2. 肺癌早期信号:
长期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或血块、胸闷胸痛是早期信号
需及时进行肺部CT扫描确诊
3. 纵隔肿瘤治疗原则:
无论良恶性,一经发现应尽可能切除
巨大纵隔肿瘤以剖胸手术为主,术中标记肿瘤残余部位便于术后放疗
综合治疗理念
现代肿瘤治疗强调多学科协作:
1. 治疗模式转变:
从单一科室治疗转向MDT(多学科团队)模式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 治疗周期差异:
外科治疗通常为一次性,需术后康复和随访
内科治疗通常需长期进行,可能持续数月到数年
3. 并发症管理:
外科风险包括出血、感染、功能影响等
内科治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通常可逆
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对于肿瘤外科和肿瘤内科中级职称考试的专业知识部分将有很大帮助。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两学科密切协作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