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的症状都有哪些?
肾脏不仅是身体的清洁大师,更是调节平衡的枢纽。它不仅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素,还调控水分、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同时分泌激素以稳定血压。当肾脏出现问题时,后果可能严重到诱发并发症。了解慢性肾病的症状对于预防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那么,慢性肾病究竟有哪些症状呢?
慢性肾脏病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从临床角度看,慢性肾脏病指的是肾损害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涉及尿液和血液指标异常,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该病症的发病率高,同时伴随着高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社会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防治率和心血管病的知晓率却相对较低。据资料统计,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正常人群中约为6.1至10%,且早期可能无症状。许多患者直到病情严重、患上肾衰竭时才被发现,此时治疗已非常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以北京为例,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3.0%,其中40至59岁的人群占14.2%,60至69岁的占20.8%,70岁以上的则占30.5%。为何慢性肾脏病容易找上中老年人呢?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工作速度会逐渐减缓,肾脏也不例外。人到中年后,肾脏的重量开始逐渐减轻,体积缩小,肾脏血浆流量每年减少约10%,肾小球滤过率每年降低约0.75至1毫升/分。这极大地增加了中老年人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
慢性肾病可能是由其他多种疾病诱发导致的,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老年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病变时,慢性肾脏病的患病概率会加大。
慢性肾病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当肾脏功能破坏超过75%时,患者才可能出现贫血、乏力、恶心等症状。对于小便泡沫多、尿变色、尿量过多或过少、夜尿增多、眼皮或脸部水肿、腰背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尽管慢性肾病的后果严重,但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定期体检是预防肾病的关键。建议健康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对于已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更密切关注相关指标,并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的监测。
“管住嘴,迈开腿”是预防肾病的另一重要法则。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肾病同样重要。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肾脏健康。只有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慢性肾病,让肾脏健康地为我们的人生保驾护航。肾脏健康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基石,它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让我们深入了解如何保护肾脏并避免相关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少吃盐、多喝水、多运动"的原则。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导致血液中钠离子含量过高,从而增加肾脏的负担。每天喝足够的水,并随时排尿,有助于预防肾脏结石的形成。而适当的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降低患慢性疾病的概率。
要避免感染。喉部、扁桃腺的炎症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诱发肾脏疾病。一旦身体出现炎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彻底治疗,以防止感染对肾脏造成损害。
我们要避免滥用药物。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不容忽视。据国外一项调查,有18.3%的急性肾衰竭与药物损害有关。常见的消炎止痛药、减肥药以及某些含有马兜铃酸类的中草药都可能对肾脏产生毒性。在服用药物时,我们要密切关注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如尿液性状及尿量的变化、夜尿增加、水肿、恶心、厌食等消化道症状、皮疹、瘙痒等。一旦发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若未能妥善呵护肾脏,导致肾脏疾病,不仅可能遭受疾病的折磨,还需要承受高额的治疗费用,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肾脏健康。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肾病相关知识,我们推荐您阅读更多相关书籍和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毕竟,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并照顾好我们的肾脏,才能享受健康的生活。肾脏健康,人生才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