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毒胶囊”:制度无恙 执法有病
新京报制图专家师春雷团队日前发布了一项重要成果。这次公布的是国家药监局首批胶囊药品抽检结果。结果显示,修正药业等九家之前被曝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铬超标问题,被视为不合格产品。此次新增了四种产品铬超标,加上之前曝光的十三种产品,目前已有十七种药品检测出铬含量超标,涉及三十六个批次。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质疑。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我们不禁要问:、制药企业和受害民众各自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顾昕。顾教授认为,面对“问题胶囊”事件,监管部门应承担重大责任。在这一恶性事件中,监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需要尽快检测所有涉事药企的产品,第一时间公布检测结果,给民众一个明确的交代。执法部门必须迅速行动,查处涉事药企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还需要对地方进行问责。时隔八年,类似问题依然屡禁不止,监管基本失灵的问题亟待解决。
制药企业在这次事件中应承担主要责任。药品企业采用不合法的材料生产药品,涉嫌欺骗和损害消费者权益。虽然有些企业试图通过销毁证据来逃避责任,但公众和监管部门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判定药企的责任。一旦确定责任,药企需要公开承认错误并道歉,同时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公众来说,面对这样的问题药品,应该如何维权呢?顾教授指出,机构维权和消费者维权是两块主要的维权方式。机构维权方面,招标办、医院和药店等受害者可以凭借交易明细起诉药企。消费者维权方面,可以委托法律团体代理维权,但难度较大。消费者可以与医院和药店一起维权。
那么,类似的事件在美国会如何处理呢?顾教授表示,美国也会发生类似事件,但处理方式和我们有所不同。美国的新闻界非常强大,这样的问题一般会被及时发现并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美国的律师队伍庞大,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问题,他们会立即采取行动。的监管也非常严厉,对涉事企业会给予严厉的惩罚。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他们非常重视危机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会立即直面现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面对这次胶囊事件,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措施。、制药企业和公众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采取行动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我们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更好地处理类似事件。如何全面杜绝药品安全问题:与多方合力
新京报近期关注到,尽管监管力度在增强,药品安全问题却似乎呈现增多的趋势。这背后的原因何在?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解决之道?
顾昕表示,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民众往往期望承担所有责任,全方位严防死守。任何严密的监管都会存在漏洞。真正的有效治理,需要所有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仅仅依赖的监管。一味强调监管,实际上是“万能”的思维,但无法承受全部监管之重。
那么,如何解决药品安全问题呢?我们必须立足长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无论是之前的瘦肉精事件还是现在的胶囊事件,都应该成为我们“倒逼”公共管理转型的契机。
对于中国而言,问题并非立法不足,而是执法不力。现有的法律标准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执行。例如,铬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食用、药用明胶必须检测的重金属之一。修正药业生产的某些药品中,药用胶囊的铬含量超出了国家规定。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如何行动呢?受害的消费者可以依法起诉制药企业,并索取巨额赔偿。还可以起诉药品的广告商及其代言者,要求他们对欺诈消费者负责。广告代言的明星们也可以起诉广告商,要求它们为自己的误导负责,并赔偿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对于来说,应当启动危机处理预案,为受害者提供免费救治和筛查,并严厉起诉有关企业,给予巨额处罚。这样,各方形成合力,让涉事企业付出惨重代价,才能真正达到杜绝药品安全问题的目的。
解决药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药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新京报时事访谈员 高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