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还需“医老”:老龄人口超2亿亟须专业医

健康快乐 2025-04-18 22:19健康新闻www.zhongliuw.cn

聚焦老年生活:医养结合,最佳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更是高达3700多万名。他们急需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难题。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迫切需求。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养老服务赫然在列。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面对老龄化的挑战,我们不禁思考: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医和养究竟该如何结合?

对于众多老年人而言,他们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怕失能,二是怕生病。我国老龄人口中,有超过60%的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代谢等慢性疾病。尤其是那些失能、空巢的老人,他们需要特殊的照料和医疗服务。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感关切。

以北京市海淀区岭南路的王炳贤夫妇为例,王阿姨的老伴严吉鹤患有老年痴呆和脑溢血,需要专业的医疗照护。虽然王阿姨是医生,但年龄和身体原因使她无法独自承担照顾责任。他们寻找的养老机构大多位于远郊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并不现实。他们希望能在社区或机构找到既能够提供医疗服务又能提供养老服务的场所。

目前的现状是,医院不能养老,家庭医生难进家,养老机构没医生。社区老年康复照料中心不够专业,而养老机构诊所又不具备医保报销资格。这使得许多老年人在生病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照护。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需要医养结合的最佳模式。这包括加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提高社区康复中心的专业水平,以及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融合。还需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让老年人在社区或养老机构也能享受到与医院同等的医疗保障。

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模式,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医养结合’”系列报道,共同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公公因老年性痴呆而困扰,病情的不稳定让他时常出现攻击行为,频繁往返医院成为常态。程阿姨深感疲惫,期盼有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来社区照顾公公,以稳定病情,减轻自身的负担。

在北京市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科主任赵卫华看来,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大多无忧,他们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医疗和康复上。随着身体的老化,他们需要更为专业的医疗护理,尤其在病后的照顾上。专科医院的床位有限,无法长期收留老年人。为此,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1年8月尝试建立社区老年康复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照料中心与社区医院紧密相连,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医疗援助,医生护士随时待命。中心还为家属提供护理讲座和培训,深化家庭的照顾能力。

北京八里庄街道所辖的35个社区中,拥有1.9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虽然大部分老人目前身体健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模式面临挑战。经过调查,发现有25位老人需要更为细致专业的医疗照护。他们或许是失独、失能、孤寡或低收入群体,急需社区为他们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

当前各地推行的家庭医生服务仍停留在基础性的免费服务上,如查血压、测血糖等,尚未开展入户诊疗服务,且费用支付办法不明确。这使得家庭医生的实际服务仍受限,无法真正走进家庭。养老机构虽然逐渐增多,但医疗问题的解决仍是难题。民办养老院和公益养老院等养老机构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护床位偏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北京乐老汇养老中心是海淀区的一家新运营机构,面向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服务,并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普通日间照料和老年餐厅等服务。虽然该中心有专业的护理员和护理床位,但诊所并不具备医保报销资格,老人看病仍需前往医院,存在诸多不便。

根据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的抽样调查结果,约半数的老年人有上门看病的需求,超过23%的老年人需要接受上门护理服务。北京市仅有31家养老机构实现了老人看病的医保报销。对于老年人来说,实现便捷的医疗照护服务仍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这一问题不仅仅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