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网点、撤ATM机传统银行迎来大变革
传统银行踏上智能化转型之路,物理网点大幅减少,ATM机也纷纷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银行从线下向线上转型的趋势,但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点和挑战。
你有多久没去过银行了?许多老年人发现,原本在家附近的银行网点关停,而自己又不擅长使用手机银行,只能绕远路前往其他网点。据《国际金融报》报道,近两年来商业银行机构退出列表中已有6366家商业银行网点关闭,今年以来超过2000家商业银行网点退出。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随着线上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物理网点的需求逐渐减少。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产业的蓬勃兴起,特别是疫情后,中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数字化。
即便银行网点依然存在,办理业务的方式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如今,客户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通过自动化办理业务的机器办理个人非现金业务的绝大多数事项,包括开卡开户、打印流水、密码挂失与重置、变更等,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完成几项业务的打包办理。
实际上,银行一直在努力突破物理限制,进行智能化转型。近年来,银行在一些智能网点运用了生物识别、大数据分析、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智能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银行在设备设施应用、业务流程线上化、数字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持续努力。
西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宇认为,未来智能化网点的改造应围绕三个层面进行:设备设施的应用、业务流程的线上化以及数字人才的培育。智能化网点转型后的银行在营销渠道和应对客户需求变化方面也要与时俱进。
麻袋研究院研究员苏筱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虽然智慧网点科技含量高、流程时效快,但物理网点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增强和客户链接的部分。银行应该在加强线下网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幅度提升客户体验,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关系维护。
面对智能化转型的赛道,银行应该如何走?苏筱芮认为,银行应借助智能手段强化品牌宣传,优化产品设计,加强互动交流,逐步培养用户习惯、提升用户粘性。银行应该对网点、ATM机具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并加快推进线上线下的融合、联动,激发网点、ATM机具发挥线上渠道所难以具备的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和服务张力。未来的银行服务应该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服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我们期待银行能够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董希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近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银行业务的严峻现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也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盘和林指出,银行业务在由线下向线上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他坦言:“今年银行业务萎缩的情况相当严重,这并非短暂的问题,而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同质化银行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再加上线上金融的压力日益增大,未来这种压力只会愈演愈烈。
传统银行纷纷寻求线上发展,每一家银行都推出了自家的APP,然而客户真正使用的是哪一个呢?在业务扩张方面,传统银行缺乏的是流量的入口。盘和林强调:“并非所有银行都能顺利突破这一困境。”他认为,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转型的压力,传统银行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实现业务的扩张和转型。
董希淼对此表示认同,并指出银行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潮流。他强调,银行业务的转型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银行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面对未来,传统银行需要深入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