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千年运河今朝更美(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欧洲名城布鲁塞尔,上演着一场讲述中国大运河历史故事的歌剧《运之河》。这部歌剧深深打动了观众,以至于在演出结束时,掌声持续了长达二十分钟,许多西方观众也因此成为了“运河迷”。
大运河江苏段,如同一条穿越时光的巨龙,连通八个设区市,总长达六百九十公里。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区域包含了七个遗产区,二十八个遗产点段。历经千年沧桑,江苏大运河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致力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其作为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方面,江苏实现了从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向文化带建设的转变,从单一文物部门为主向党委统筹、多部门协同推动的转变。如今,大运河江苏段不仅是一条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与河流和谐共生的象征。
扬州的吴王夫差广场,汇聚了古邗沟、淮扬运河以及现代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犹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了多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扬州市文史专家顾风强调:“人开河,河惠人,运河与扬州同根同生。”扬州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注重活态保护、整体保护。如今,扬州已经为运河遗产保护划定红线,多部门参与、协调推进,让“活着的运河”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在苏州的平江、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许多原住民仍然住在传统民居里。为了改善他们的民生,同时保护运河的历史风貌,苏州进行了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结合新材料提升改造古建筑,既保证了古建筑的完整性,也让原住民能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除了保护修复,大运河还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无锡惠山泥人阿福和天津泥人张虽然相隔千里,但因为运河的纽带作用,两者在工艺、彩绘、造型上有了交流。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江苏对外交往的文化名片。江苏还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让运河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漫步在无锡环城古运河两岸沿线,人们可以看到昔日繁华的城市工业遗存已经转变为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产业带。运河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新的生命力。这条历经千年的大运河,依然流淌着动人文脉,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犹如一条脉络,连接着江苏的繁荣与过往。曾经繁忙的运河公园,如今已经蜕变为文化码头,汇聚了众多文化艺术场馆,成为当地文化的聚集地。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建立,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机器的更新换代,见证了工业文明的进步。蚕丝仓库的重生,更是吸引众多企业和“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形成了一个以文化艺术为驱动、互补性强的产业集群。
在宿迁皂河镇,大运河拐了个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龙王庙戏楼上,柳琴戏的表演正在上演,这是源于清代中叶的民间艺术,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成为了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市致力于修葺古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柳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运河不仅是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的载体。丰富的传统技艺、工艺美术、民俗歌谣和民间文学,都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正兰表示,要以更高的标准传承好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这条黄金水道大运河,如今依然是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繁忙的航运见证了江苏的经济繁荣。沿岸城市凭借大运河的优势,发展起了生态文化旅游。传统的渔家农屋改造成了时尚民宿,游客可以体验民俗风情;渔民上岸变身农家乐店主,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致富的梦想。淮安市凭借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叠加优势,打造了大运河传统文化习俗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
江苏各城市在发展运河生态文化旅游方面各具特色。徐州的“大汉雄风、豪情运河”,镇江的“运河第一街”,无锡的“蓉湖溯源”、“北塘米市”等文化主题景区,都展现了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生态文化旅游的勃勃生机。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文化、生态、富民在这里共融共生。
在大运河的滋养下,江苏的文化和旅游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长廊,一个生态文旅的天堂。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感受到现代的活力。这里是大运河,是江苏的一张名片,是中国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