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污染抗争史:重金属污染威胁粮食安全
秘密重重的土地污染疑云
笼罩大地的污染阴影究竟有多浓厚?对于这个问题,公众往往只能猜测。更令人忧虑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状况,似乎被深藏不露的国家机密所掩盖。
《凤凰周刊》长期以来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关注,揭示的污染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但治理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新的污染源还在不断涌现。据可靠消息,中国内地中重度污染耕地已经扩张至约5000万亩,这是国土资源部在土地调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污染信息仍被尘封。
环保部长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披露,受污染耕地总量庞大。这些大数据背后的真相、受影响的人群、对粮食和水源的潜在威胁等关键信息,至今仍然神秘莫测。市场上销售的粮食是否安全?一组旧数据让人忧心: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显示,市场上约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问题。更早之前,农业部的检测结果显示稻米中铅和镉的超标率令人震惊。
这些污染信息如同被藏匿的机密,只能通过学术文献获取。更令人困惑的是,大量的污染研究并未公开具体地点,仅以“某市”、“某地区”代之。例如,关于水稻镉污染的调查,虽然揭示了惊人的超标率,但具体的地区却被隐蔽起来。这样的做法让公众无法警觉自己所在地区的环境和粮食状况。
荒唐的是,中国环保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生态和污染调查,却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公开详细信息。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局、环保部等部门的调查耗资巨大,却未能提供完整的重金属污染数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启动多年,预算达数十亿元,但污染数据依然深藏不露。
这些秘密背后的真相令人不安。一线受害者农民的状况更是糟糕,他们的健康和经济损害更为严重。比起市场上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他们的遭遇常常被忽视。这些受害者正是国家重金属污染威胁的晴雨表。是时候揭开这些秘密的面纱,让公众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真实状况了。在2013年,北京的律师董正伟满怀期望地向环保部提交了在线申请与电子邮件,他希望能公开关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方法和数据,以及土壤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详细信息。环保部的回应却以“数据属于国家机密”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土壤污染信息透明度的关注与质疑。
事实上,依据原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在结束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后,相关部门理应严谨归档调查数据,包括建立重点地区污染土壤数据库和国家档案。至今我们尚未得知这些信息是否得以公开,关于国家和省级土壤污染档案的建立也未有明确的披露。这种信息的模糊性引发了公众对于调查数据真实性和透明度的疑虑。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环保部门一直在加强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的保密管理工作。以陕西省环保厅为例,他们的网站上至今仍公布着一则关于加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保密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对土壤数据的保密要求极为严格。比如,现有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需要在专门场所进行存储和保管,使用专门电脑进行存储的介质也需要妥善保管。对存储土壤污染状况数据的电脑也需实行专机专用,并做好物理隔离。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必须签订保密承诺书。而对于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的单位和个人来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批准方可使用数据。如果发生数据泄露事故,将根据具体情况对当事人和责任进行严肃处理。这一系列措施足以看出对于土壤污染数据的保密工作达到了极高的要求。
尽管保密工作如此严格,公众对于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不容忽视。在追求数据保密的我们也应该寻求一种平衡,让公众了解土壤污染的真实情况,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毕竟,只有公开透明的信息才能真正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