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谈中国粮农安全-转基因食品是把双刃剑
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中国代表米西卡的专访中,他深入了中国的粮农安全现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家庭层面,中国都展现出了出色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米西卡看来,粮食依赖进口并不必然导致粮农安全问题。
回顾过去十年,全球粮食消费量始终超过产量。据预测,到2030年粮食需求将激增30%至40%,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似乎已不可避免。米西卡指出,环境污染、粮食浪费以及中国城镇化带来的耕地减少,还有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中国粮农安全面临的挑战。
谈及转基因食物,米西卡的立场中立而审慎。从FAO的角度看,他们不能替人们做出决定。转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食用转基因食物可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存在风险。在朝鲜和蒙古等地,转基因种植技术有助于粮食生产和供应,成为解决粮食短缺的有效手段。但在非洲等地,人们担忧转基因技术可能导致的粮食垄断和食品价格上涨。米西卡强调,如果转基因技术被用于损害人类健康或造成粮食垄断,那将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就中国粮农安全现状而言,米西卡评价称,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的粮农供应安全且有保障。中国拥有95%的粮食自给率,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7%,在其他食品安全方面也表现出色。粮农安全不仅关乎产量,还关乎国家获取不能自产食品的能力,中国在这方面也达标。
粮农安全也涵盖家庭层面,即每个家庭是否有能力生产或购买必需食品。自然灾害时期,人们会面临粮食危机。中国是能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提供食物援助的国家之一。但食物的浪费是中国粮农安全的一个隐患。全球每年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中国也开始提倡光盘行动。米西卡认为,食物浪费的主要环节并非在生产或加工上,而是在餐桌。中国餐桌上的食物仍然过多。减少食物浪费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一。
对于中国的粮食越来越依赖进口的问题,米西卡表示,一个国家的粮农安全是指是否有能力为本国人获取足够的必需食物,这些食品不一定非要自己生产。正确的进口策略和管理同样能确保粮农安全。中国的粮农安全面临挑战但也具备应对能力。在这个世界,粮食生产力和安全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议题。对于中国这样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来说,其粮食安全尤为引人关注。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无法依靠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中国需要在粮食生产和进出口之间找到平衡。在此背景下,全球粮食产量的数据对于中国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全球谷物产量预计达到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即使在消费大量粮食的情况下,全球的粮食库存仍然保持稳定。对于中国的粮食需求来说,外部供应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保障。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国内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现在面临土壤和水质污染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如何保持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粮食的产量和获取能力,更在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过多的农药使用会导致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进而影响食品安全。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粮农安全的最大争议点。真正的粮农安全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始终获得足够的、健康的、有营养的食品。在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我们需要教育农民认识到土壤污染的危害性,让他们自觉减少农药的使用。生物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降解土壤中的化学污染。在食品生产、运输和加工等环节上控制食品安全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并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发动全社会的人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就能够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健康的、有营养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