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非新病毒 每年夏秋都流行
标题:疱疹性咽峡炎并非新病毒来袭,北京进入高发期,家长需警惕
近期,一种名为疱疹性咽炎的疾病在微信朋友圈引起广泛关注,有消息称这是新型病毒所致。首都儿科研究所感染科主治医师黄辉却坚决否认了这一说法。他强调:“疱疹性咽峡炎并非新病毒引发,实际上每年都会有,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它主要针对的是学龄前儿童。”
疱疹性咽炎,又被称为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全年都有散发,但在夏秋季节却进入高发期。由于其症状与手足口病相似,都会在口腔、喉咙、舌下出现针点状的疱疹溃疡,因此常会被家长误认为是手足口病。
家住北京房山区的张女士的儿子正是这一疾病的“受害者”。她表示,儿子的幼儿园里得疱疹性咽炎的小朋友特别多,她的儿子也未能幸免。幼儿园为此放假了四天!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
对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吴疆表示,疱疹性咽炎可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目前正是肠道病毒流行季节,期间疱疹性咽峡炎确实可能会出现高发的现象。他进一步解释:“现在(疱疹性咽炎)确实正处于流行季节。一个疾病如果每年都在一定的发病水平,我们称之为散发;如果高于这个水平,就称之为流行。”
黄辉补充说,疱疹性咽峡炎的致病源相当多样,除了肠道病毒外,还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等。由于学龄前儿童的抵抗力较低,卫生习惯还在养成,他们更容易成为病毒传染的对象。疱疹性咽炎并非只针对儿童,成人也可能感染,但成人往往表现症状不明显。
医生在诊断疱疹性咽炎时,主要依据其发病症状。黄辉坦言,由于目前临床上较少开展病原学检测,医生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来进行判断。疱疹性咽炎具有自限性,一般情况下一周左右可以痊愈。她透露,一些患者在感染早期仅表现为口腔疱疹症状,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可能会进展为手足口病。但在急性期如果没有出现手、足、臀部的皮疹的话,基本上就不会发展到手足口的阶段。
当被问及目前疱疹性咽炎的发病数据及流行情况监测时,吴疆表示,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并非单一,因此很难对这一疾病进行相关的监测和统计。尽管如此,疾控中心针对手足口病的防控仍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家长需提高警惕,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预防病毒感染。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加强免疫力,是预防病毒感染的关键。我们的宣传并非只针对手足口病,而是关于肠道病毒的整体感染宣传。当我们谈论肠道病毒时,人们应当知道,这种病毒不仅可能引发手足口病,还可能引发疱疹性咽峡炎等其他疾病。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不容忽视。
黄辉专家指出,当前疱疹性咽峡炎虽然被视为一种传染性疾病,但它尚未被列为法定传染病。尽管如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警觉性已经显著提高。一旦观察到孩子口腔内出现疱疹,就会立刻送医诊治。如果诊断为手足口病,幼儿园会迅速采取行动,实施患者隔离、停课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的传播。
今天下午,39健康网从首都儿科研究所获取了的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在一周的时间里,前来就诊的疱疹性咽炎患者(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颊炎以及由疱疹病毒引发的各类疾病)数量达到了惊人的987人次。这一数字反映了肠道病毒感染的严重性,也凸显了宣传预防知识的重要性。
这些病例仅仅是冰山一角。疱疹性病毒感染不仅影响儿童,也可能对成年人构成威胁。公众应该加强防范意识,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病毒感染的传播。面对这样的健康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应对,共同努力,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提高警惕,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