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严重缺碘国家 加碘盐利大于弊?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经过仔细评估食盐加碘与居民碘营养风险状况后认为,总体上我国人群的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和安全的状态。食盐加碘并没有导致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的碘摄入过量。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面临一定程度的碘缺乏问题,食盐加碘带来的健康益处远远超过了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今天是第21个防治碘缺乏病的日子,活动主题是“科学补碘,保护智力正常发育”。碘缺乏的危害已经深入人心,那么我国目前的碘摄入营养水平究竟如何呢?对于生活在高碘和低碘地区的人们来说,该如何确定摄入的适宜水平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员杨晓光介绍,我国是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环境中的碘受水的冲淋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山区和内陆地区,由于水的冲刷作用,土壤中的碘含量普遍较低。我们必须从食物和食盐中摄取足够的碘来保持健康。
食盐加碘的好处远大于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的研究员申红梅表示,目前我国人群的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水平。在沿海地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沿海地区人群的碘营养水平低于内陆,但儿童的碘营养水平总体适宜,只是个别地区的孕妇存在碘摄入不足的情况。
杨晓光进一步解释,环境缺碘是地球化学因素造成的,风险持续存在。由于很难改变土壤中的碘含量,因此生活在缺碘地区的人们必须持续补碘。如果停止补碘两至三个月以上,碘缺乏疾病的危害就会再次出现。关于具体的摄入量参考,杨晓光提到,的研究成果建议成年人碘的最高摄入量修订为每天600微克。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3000余万人生活在高水碘地区,如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碘缺乏的问题。即使在天津、河北这些高水碘的地区,大部分地方同样存在碘缺乏的情况。对于高水碘地区的人们来说,应该通过改水措施来消除碘过量的问题。而在其他地区,食盐加碘仍然是获取足够碘的主要来源。
《灵活政策标准下的食盐碘含量调整》
在近期,我们的国家在食盐碘含量政策上进行了重要的调整。这项调整是在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和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展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和人性化关怀。
在过去,各省份在食盐碘含量上并无太多选择权。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深入研究和对碘营养状况的新认识,我们的政策也开始发生变化。局部地区人群盐摄入量过高导致碘摄入量偏多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2011年原卫生部制定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指出,各省市可以根据当地人群的实际碘营养状况,选择适合的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这一政策调整,无疑是对地方差异和人群需求的细致考虑。
杨晓光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他提到,对于高水碘地区,我们供应非碘盐;而在大部分非高水碘地区,碘盐仍然是我们预防碘缺乏风险的重要手段。他还特别强调,对于孕妇和哺乳妇女等特殊人群,碘盐的供应更是重点保护,因为他们是胎儿和婴幼儿营养摄入的关键。申红梅也表示,大部分地区的盐碘含量平均水平设定为25毫克/千克或30毫克/千克,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盐碘含量范围是20-40毫克/千克。如果过低地设定盐碘含量,可能会出现碘缺乏的风险。
除了食盐碘含量的调整,国家还关注到了无碘食盐的供应和管理。2009年原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无碘食盐供应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水源性高碘地区继续做好无碘食盐供应,并扩大其销售范围。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近期,关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升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有网友质疑这与碘盐过量有关。专家表示,目前的科学研究数据并不能证实这一点。甲状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许多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升与碘盐过量联系起来。
我们的国家在食盐政策上的调整,是建立在对人群健康需求的深入研究和细致考虑的基础上的。我们期待这一政策能够带来更加科学、合理的饮食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