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揽客多省旅游线下营销搭车“双11”
随着“双11”的脚步渐近,线下景区也纷纷开始“蹭流量”,开启门票折扣战。从湖北到江苏,超过十个省份的景区都已经宣布了“双11”的优惠方案,部分景区的打折力度更是被消费者称为历史同期最大幅度。
线上购物狂欢节“双11”已经成为旅游企业和景区的营销冲刺期的重要节点。在这一波消费热潮中,景区们纷纷拿出“压箱底”的促销手段,希望在这波流量红利中吸引更多游客。免票入园、预售促销、秒杀等产品层出不穷,多个景区票价降幅超过50%,甚至有些景区还与游船、住宿等环节联动,开启打包预售囤货模式。
在这股优惠风暴中,一些景区选择了与旅游产品“打包”营销预售的方式,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提高消费者的购买率。例如,神农架国际生态旅游区推出了只需10元即可获得价值799元的年卡的优惠活动,同时还推出了各种门票+住宿的套餐优惠。山东省济南野生动物世界也推出了特惠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这些优惠活动不仅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为景区带来了更多的流量。
这些促销活动的背后,是景区们面临的业绩压力。受疫情影响,国内景区普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收入下滑,急需在下半年聚拢人气、弥补亏损。特别是在四季度这个传统淡季,自然类户外景区面临着客流迅速减少、营收大幅下降的局面。为了挽回疫情带来的损失,加速转型,不少经营者纷纷动起了“双11”促销的心思。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杨彦锋副研究员认为,虽然“双11”不是传统节假日,但近年来释放了较强的消费带动效应。借助这一波预售活动,消费者逐渐养成了提前规划行程的习惯,旅游景区则可集中力量充裕现金流来保证明年的资金健康。今年“双11”出现了大量线下景区争相推出优惠活动、促销力度整体高于往年的现象。
“双11”已经成为景区们吸引游客、提升业绩的重要时机。通过各种优惠活动和营销策略,景区们希望能够在这波消费热潮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为淡季留下更多的游客流量。对于景区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疫情之后加速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短暂流量难留客心景区如何应对旺季后的淡潮挑战
随着“双11”的临近,旅游市场又迎来一波促销热潮。降价、免票等引流手段一直是旅游圈的主要策略,单纯的门票促销对于景区、主题公园来说,真的能够长久吗?
专家指出,降价带来的短暂流量,往往难以真正留住游客的心。消费者王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因优惠购买了某主题公园的年卡,但在实际游玩过程中发现,冬季气温较低时,园内的一些水上项目、高空设施无法继续游玩,导致年卡的使用率降低。
事实上,“双11”的大部分旅游产品多为预售,由于价格优惠力度大,对使用日期有明确限制。这意味着,借助“双11”引来的流量大多是受促销价格吸引的“一次性”客流。当优惠结束后,景区依然要面临淡季经营的问题。如何将这部分“一次性”客流转化为长期客流,或是如何在接下来的淡季维持当前客流热度,是景区接下来需要深思的问题。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认为,近年来门票对观光类景区的贡献不断缩小,单纯依靠卖门票已难以满足景区的发展需求。她指出,景区需要创新,推出更多符合当前季节、满足游客实际需要的旅游产品。例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自然观光类景区可适当增加一些二次消费项目,包括小型互动活动、娱乐设施等,以激活消费者出行意愿,挖掘潜在客户。
吴丽云还提到,冬季大部分自然类景区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经营者应适当开发一些室内项目,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利用冬季特有的冰雪资源,推出冰雪项目或产品,增加景区吸引力,延长产业链。这不仅能将“借势”引来的流量转化为长期客源,也能为景区带来稳定的收益。
景区在借助促销手段吸引游客的更应注重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只有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降价、免票等策略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流量,但只有不断创新、提升游客体验,才能真正留住游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