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饯不“蜜” 原料生蛆仍用
问题胶囊与毒蜜饯:食品安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近期,郑州一条河因大量问题胶囊流入而变色如彩虹,引发了广泛关注。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恶化。最近,蜜饯行业再次被央视曝光其背后的丑闻。
部分蜜饯生产厂家的环境肮脏不堪,生产过程如同噩梦般让人震惊。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们随意添加添加剂,甚至伪造检测报告,随意更改生产日期。那么,这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蜜饯究竟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它们究竟流向了何处?在这些令人质疑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问题?央视财经频道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在山东省的某些地区,蜜饯加工厂的景象更是令人难以接受。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这些工厂加工的蜜饯究竟是怎样美味的?记者在当地的某些工厂亲眼目睹了桃肉的加工过程。这些桃肉在露天水泥地进行盐渍加工,有的已经腐烂变质,与垃圾混杂在一起。更令人震惊的是,工人们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腌制,这种物质在这里被用作漂白剂和防腐剂。焦亚硫酸钠的使用量却完全按照地域来添加,毫无标准可言。
这些腌好的桃肉经过人工去核后,就直接摆放在露天晾晒。面对这样的加工方式,记者不禁提出疑问,难道就这样直接晒吗?尘土和灰难道不怕污染吗?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灰和尘土是并存的。记者还看到,用来盛装桃肉的编织袋,有的竟是动物的饲料袋,很多袋子上还明确写着含有药物饲料添加剂。这些袋子也被用来直接盛装蜜饯半成品。
这些经过简单处理的蜜饯桃肉半成品最终被卖到了全国各地。以浙江省杭州市的塘栖镇为例,这里的蜜饯生产厂家众多,有些厂家甚至建立了两个工厂,新厂用于包装和应对执法机关的检查,而老厂则负责真正的生产加工。从山东等地运来的半成品原材料在这里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后就直接进入市场。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不应该有任何的疏漏和懈怠。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同时也希望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共同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益。在华味亨食品的一隅,一块斑驳的破木板上堆满了桃肉。一位大娘手法娴熟,她毫不迟疑地抓起桃肉,无论是好的还是稍有瑕疵的,都逃不过她那双犀利的目光和大剪刀的锐利边缘。桃肉被精准地剪成条状,为后续的处理做好准备。这只是生产流程中的第一步,为了去除桃肉中过高的盐分,它们还需经过水的浸泡。
在杭州超升食品厂的角落,一个水泥池中浸泡着山楂。除了山楂之外,池中还漂浮着各种令人触目惊心的垃圾。当记者惊叹其中竟有小虫子时,林峰,这位来自杭州超升蜜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轻描淡写地表示,这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类似的景象在生产中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干净的了。
尽管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这些蜜饯食品的外包装上依然醒目地印着QS的食品安全标志。面对记者的疑问,杭州超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王小龙大区经理透露,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部门的要求而准备的一种手段。他们的小厂虽然这样操作,但在真正生产时并不采取这种办法。他解释说:“为了应对检查,我们会做一些表面的工作,带检查人员去一个不生产的场所。”这种表面的应对方式似乎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种普遍现象。
《今日观察》评论员刘戈曾对食品厂的加工过程进行过深入的评论。他表示,在暗访和调查过程中,他目睹了许多令人震惊的场景。这些食品厂的生产过程粗糙到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从腌制环节到包装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缺乏规范和卫生标准。比如在腌制时随意添加添加剂和防腐剂,而在包装时又使用回收的塑料袋。这一切完全超出了人们对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的想象。即使在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过渡阶段,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山东的粗加工阶段到浙江的精加工阶段,这种粗糙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改观。这不仅让人担忧食品的质量问题,也让人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更多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