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休沐制度,各朝官员如何休假
在古代,休假制度并非普及于所有人群,普通市井小民并无节假日之说。而朝廷官员所享有的休假,被正式称为“休沐”。但值得注意的是,历朝历代的“休沐制度”都存在差异。
在汉朝之前,尚未形成明确的休假制度,官员们想要休息只能请假,这被称为“告归”。汉朝时期,规范的休假制度开始建立,“休沐”一词也源于此。在汉朝,官吏们通常在官衙内办公、住宿,且不允许家属随行。朝廷规定每五天可以返回家中休息、洗浴,这就是“休沐”的由来。除此之外,朝廷还会在重要节日如夏至、冬至和皇帝的诞辰给官员们放假。
说到五天一休的制度,这与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息息相关。在古代历法中,一年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每五天为一候,“气候”一词便由此而来。古人认为人的行为应顺应天时,因此五日一休沐,便是遵循了天人变化之道。
在宫廷任职的官吏并不享受这一福利,他们通常是一旬一休。太学生、军队虽然也有休假,但因为离家较远,五日一休并不实际,所以通常是五天累积一起休假。
到了唐朝,休假制度发生了变革。虽然唐朝官员仍在衙门办公,但夜间如果不是值班,便可回家休息,家属也可随行。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节假日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如元日、冬至、清明等节日,官员们可以放假七天。还有道诞日、皇帝诞辰、夏至、腊日等节日也可放假。唐朝还根据官员的亲属关系亲疏设定了不同天数的假期,如探亲假、子女婚嫁等。
宋朝的休假制度沿用了唐朝的部分规定,但假期时间有所延长,成为了历史上传统节日最多、假期最长的朝代。不仅沿用了唐朝的旬休制度,还开创了新的节日如“天棋节”、“天庆节”等。探亲假也不再是每三年一次,而是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各级官员停止办公回家过年,直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回衙门办公。而且,宋朝的休假氛围宽松,官员们请假也相对随意。
相较之下,元朝的休假制度十分吝啬,受游牧习俗影响,每年的假期只有短短的十六天。而明清两朝的工作狂倾向使得官员休假进一步缩水。
古代的休假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调整。从汉朝的五日一休到唐朝的旬休制度,再到宋朝的宽松休假氛围,以及元朝的吝啬假期和明清的工作狂倾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和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在中国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明朝时期,官员的节假日时间相对较短,每年仅有十八天,其中包括元正五天、冬至三天以及十天长的元宵节假期。这种制度在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尤为严格,官员们即使心有不满,也只得默默忍受。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朝廷逐渐恢复了“旬休”制度,但官员们的休息时间仍然有限,每年仅约五十天左右,与唐宋时期的休假天数相比,显得较为短暂。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主要有冬至、元正、元宵三个节日。由于这三个节日时间相近,朝廷选择了以“封印”的方式,将三个假期贯通起来。每年腊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官衙会“封印”停止办公,直至次年的正月十九至二十二日才“开印”办公。具体放假日期则由钦天监根据吉日来选择。
随着近代中国的变化,节假日时间逐渐延长。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星期天休息制度开始被中国所接受。上海《申报》在十一年(1872年)发表社论,主张中国应该仿行西洋各国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之后的六年(1880年),星期日休息制度首先在部分新式学堂开始推行。这一制度的推行初期更多地是为了适应外国人的生活习惯。
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新推行的光绪新政中,大批新建的新式学堂开始明确规定星期天休息制度。当时并没有“星期日”的说法,而是以中国传统的方式,用二十八星宿值日法推算出的房、虚、昴、星四字代替。而星期日公休真正得以广泛流行,则要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旧历被公历所取代,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开始逐步推行星期日放假公休制度。一些新设立的中央机构,如主管教育的学部、主管经济的农工商部等,率先实施了这一制度。最终,至宣统三年(1911年)夏,星期日公休日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行。
这一变迁过程体现了中国休假制度的演变,从最初的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再到近代向西方靠拢,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公休日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